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即建文帝。初登皇位的建文帝还没等稳定政局就急匆匆地削藩,短短十个月内连削周、湘、齐、代、岷五王。燕王朱棣不愿坐以待毙,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战争朱棣以弱胜强,击败了朝廷军队,攻入了南京。谁料混战中皇城起了火,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据太监说他们是建文帝朱允炆、皇后马氏和太子朱文奎。国不可一日无君,之后朱棣宣布了建文帝的死讯,自己即位称帝。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朱允炆不自焚,而是端端正正坐在大殿等着朱棣前来会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朱棣恐怕更希望朱允炆能够乖乖等着他,只要朱允炆还活着,朱棣“清君侧”的大旗就不会倒。至于之后该怎么办,当年的王莽、曹丕、司马炎等人都教给朱棣了,史书恐怕会这么记载: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成功诛杀了天子身边的奸臣,完成了“清君侧”的任务,随后与皇帝朱允炆彻夜长谈,许久未见面的叔侄二人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次日朱允炆宣布身体有恙,朝中大小事务全权交由燕王朱棣负责。

不久后朱允炆受到爷爷朱元璋托梦,得知天命已变,燕王朱棣勇武过人、雄才大略,是真正的天命所归。当日钦天监夜观天象,发现紫微星移位,证实朱允炆所梦非虚。

半个月后皇帝朱允炆下诏禅位给燕王,燕王自感无德接受,拒绝皇位。不久后朱允炆再次下诏禅位,说明燕王才是天命所归,燕王再次推辞。又过了一个月,朱允炆第三次下诏禅位,百官也纷纷上表拥立燕王,燕王推辞不过,只得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上皇位。

禅位后的朱允炆被封为“让王”,封地在南方某省,但朱棣深感叔侄情深,依旧留朱允炆住在京城。两年后“让王”朱允炆病逝,朱棣嚎啕痛哭,以皇帝之礼安葬朱允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纯属臆想,但若朱允炆没有自焚或者出逃,恐怕等待他的就是像汉献帝刘协那样的下场。反而是朱允炆下落不明才是朱棣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就意味着皇帝并不认同朱棣是来清君侧的,所以才要反抗,无论朱棣怎么做,都无法合理地登上皇位,史书都会记载是朱棣抢了侄子的皇位,留下千古骂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