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戏曲里讲究"三小"。"三小",指小旦、小生、小丑。这三个行当在一块儿演出的戏很多,一般都称做"三小戏"。

小生和老生同台的戏不太多,同台而小生吃重的戏尤其少。从这方面说,叶盛兰搭章遏云的"忠信社",比搭马连良的"扶风社"更为有利。进了"忠信社",他可以经常和章遏云一起唱大轴的对儿戏。

既是章遏云派人来邀他搭班,他觉着应该答应下来。经他和父亲商量,叶春善也是这个主张,于是定下来参加"忠信社"。不过叶春善让他向"忠信社"说明:"往后得以'扶风社'为主,不能让马师哥说出话来。"

马连良一向尊重共同合作的人,对于叶盛兰还加个"更"字。叶盛兰向他说明参加"忠信社"的事,马连良非常支持,说:"也不要以我这儿为主,得互相照顾。他们需要你配的戏多,我这儿倒还能把你拆兑下来。你跟着章遏云演出的时候,我这儿可以多唱唱不用头路小生的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盛兰

叶盛兰千安万谢。从此在马、章两个班儿跑着。再有空闲时,也应小翠花(于连泉)之邀,到他的班社去帮忙。

此后,章遏云应邀去上海黄金大戏院(今大众剧场)演出,马连良同意叶盛兰随章遏云前去,他向叶盛兰说:"你走之后,我暂时不唱《群英会·借东风》这样的戏,等你回来再说。"

北京和上海,是京剧的两大阵地。前文说过,演员在北京唱红了,得去上海挂个号。到了上海,再唱红了,回到北京就会更红。如果唱砸了,回到北京,也就没了人缘儿。

叶盛兰这次去上海,是他在北京名望进一步加深的时候,上海演出的成败关系着今后的前途。叶盛兰出发前已经在演唱方面做了充分准备,可到了上海之后仍然放心不下,惟恐他的戏不对当地观众的心路。

万没想到这出《雁门关》竟连贴连满,他的杨八郎不仅跟着一块儿红得发紫,还招徕了很多专门听他的、捧他的观众,使他的名声远比在北京时又大了几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盛兰 得意缘

上海演出之后,他随章遏云来到汉口,情况一如上海。回到北京,他已经成为大红大紫的名角了。

在他回来后不久,马连良应天津中国大戏院之邀,准备前往演出。班社出外,总要有坚强的阵容和拿手的剧目,况且又是去要求苛刻的天津,而且还是接大名鼎鼎的梅兰芳的"坑"儿,马连良决不能不露《群英会·借东风》这样的代表作,叶盛兰必须随同前往。于是他暂离"忠信社",与"扶风社"一起到了天津。

马连良来到天津时,梅兰芳在中国大戏院的演出还未结束。这两位都是非常有影响、很受观众欢迎的名角,能够在外地碰到一块儿的机会不多。

中国大戏院经理李华亭就在这方面动了脑筋。他想:要是能把这二位凑到一块儿来场合作戏,那可是既满足天津观众的享受,又能赚大钱,这不是一举两得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 马连良 《汾河湾》

经他和梅、马二位商量,二位都答应下来,并且研究出这场的戏码,定的是梅、马合演双出,前边是《梅龙镇》(也叫《游龙戏凤》),大轴是《庆顶珠》(今多称为《打渔杀家》)。

唱双出戏,多不是两出连起来唱,为了让演员有充裕的换装和休息时间,中间得安排一出戏垫一垫。

过去,演出时间长,如晚场,多在六点半就开始了,得要演到入夜十一二点,才能结束。整个演出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如果演的是折子戏,戏码必然很多。

大体上是开演之前先打"三通",为的是招来观众,催观众赶快入场。"三通"过后,早年还有"跳加官"、"跳财神"之类取吉利的个人舞蹈,随后演开场戏,也叫做"帽儿戏"。"帽儿戏"不止一出,"帽儿戏"唱过去之后本场演出初步进入高潮,这时候的戏叫做"小轴子"。"小轴子"唱过去,则为"中轴子"。"中轴子"以后,本场演出已临高潮,这儿的戏叫做"压轴儿"。"压轴儿"唱完了,才是主角的蹲底一出,叫做"大轴子"。"压轴儿"戏紧挨"大轴子"。

过去经常看戏,并且有点谱儿的、自认为懂行的观众,很多不是戏开始便入场,而要等到"中轴子"的时候才陆续来到。

所以担当"压轴戏"主角的演员得是在艺术上有成就、观众中有影响的、所谓有份儿的演员,才能压得住场。一般都得由这个演出单位的、仅次于主角的二牌演员担当。

此时要在梅、马的双出中间垫戏,演压轴儿那可就又比一般的要求更高了。不仅是在这俩好角儿的"大轴儿"前头唱一出,还得接住这俩好角儿的"中轴子",在他们后头唱,戏码差一点,演员的份儿不够,观众就会借这个时间离开座位,到场外去透透气儿,聊会儿天,起码也得是上趟厕所。只要台下观众一走神、一抽签,不但这出戏唱不好,也破坏整场演出的气势,影响后边大轴戏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连良 叶盛兰

按当时梅、马两个班社来说,能唱这个压轴儿的人并非没有,只是前后都是生、旦对儿戏,中间垫的戏再不能让二牌生角、旦角来唱,搁个武生戏合适。但是又不能使太火的戏,戏的格(调)儿,还得高(雅)一些。

这时候马连良想到了还没挂二牌的叶盛兰,就向李华亭建议:"我瞧,压轴儿让叶盛兰来出《雅观楼》好不好?"李华亭用手一拍马连良肩膀,乐着说:"你瞧怎么那么巧,我也想到这儿啦!"

"盛兰打从南边回来,名儿又大啦,听的主认他,把他搁在压轴儿,我瞧能压得住,《雅观楼》这出戏占人不算多,戏,不温不火,格儿还高,我瞧分量不显轻。"马连良随说,眼睛紧盯着李华亭,表示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华亭连连点头,说:"咱们全想到一块儿去啦。不过,盛兰可得特别感激您哪,自打没出科,直到现在,您可是一直捧他呀!""我这四弟是好坯子,而且知道上进。应当捧起来,我瞧也准能捧得起来。"听了这话,李华亭冲马连良一挑大拇指:"您这份识才、重才,我赞成极啦!"

马连良这个建议,梅兰芳也很赞同,整个戏码就这么定了。

要说马连良,的确在捧叶盛兰上出了力量,当然这也由于他对叶盛兰的技艺有清楚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盛兰的独挑戏,称得最拿手的一出是《石秀探庄》,一出是《雅观楼》。这两出都用昆曲演唱,身段极为复杂,没有扎实的武功基础是绝对唱不下来的。

这两出戏过去是他姐丈茹富兰的拿手戏,也是他老师程继先的拿手戏。叶盛兰武功底子既好,又得姐丈和师傅真传,这两出戏演来十分出色。

不过《石秀探庄》是短打扮,搁在梅、马的《梅龙镇》与《庆顶珠》之间,既显得分量轻了些,同时也和李凤姐、萧思、萧桂英的短打扮显得雷同。

《雅观楼》的李存孝,头戴虎头盔,身穿箭衣加虎皮云肩、下甲,扮相别致、大气,在这出戏中,武而不显火,文而不显温,见文见武,还有大将的风度。所以马连良选中了这出,李华亭也完全同意。

演员,最忌怯场。凡是能成好角的,必然不怯场。反之,凡是怯场的,肯定成不了好角。演员怯场,技艺难得施展。按正常来说,台下练得十二分功,上台去可能只剩十分、八分。如果怯场,那就会只剩六分,或者对半,那岂不就逊色多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筱翠花 马富禄 《双铃记》

当年小翠花在"富连成"科班作科学艺时,就以眼大有神闻名。小翠花多演泼辣旦戏,配角离不开小丑。可是"连"字科的小丑,没有敢跟他同台的,都说是到了台上,只要跟他一对眼光,立刻心里发毛,甚至能把自己的台词忘了。科班里的老师没别的办法,就让下一科"富"字的学生马富禄跟他配戏。

别看马富禄晚一科,可是台上有火候,从不怵阵,尤其他和小翠花有亲戚关系,两人台下常开玩笑,这么一来,到了台上就更没顾忌了。所以自从在科里,就是他们俩人配戏。后来小翠花毕业出科,自组班社,大部分时间都邀请马富禄助演。这二位的《小放牛》,在科里就是一绝。

演员见主角、见名角,忘词的不止一两位,到台上哆嗦的也有。还有的演员,平时唱得很好,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只要在后台听说有大人物来看戏,立刻一字不出。甚至在估计会有大人物来看戏时,得由"乙"字的演员扮好戏,在后台做"备份"。

也有的演员越到大场合,越有名家、大人物出席,戏演得越出色。自12岁就以《战马超》享有盛名、被誉为"童伶奇才"的李万春,就是最突出的一个。

这位先生自小到老,一直如此。平时戏演得已经很是精彩,只要听说有名人来,精神更增,来的名人、内行越多,他演得越见精彩。

叶盛兰属于自小从不怯场的。听说让他在梅、马二位的戏中间唱一出,他高兴极了,他觉得这可又是个出头露脸的好机会。

不过他并不轻看这件事,他的性格从来是:要干什么就得干好。在这两位名角的戏中间唱"压轴儿",毕竟是头一回。他打定主意,虽然这出戏他以前唱得并不少,还得好好地理一遍,做好充分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盛兰 雅观楼 饰李存孝

当天晚上,梅、马的《梅龙镇》下了。叶盛兰有恃无恐地从容上场,听到一片"碰头好"声,既给他助了威、提了气,也使他提高了警惕心。他想:对演员要求苛刻的天津观众认我了,说明往下的戏好唱了,这应该高兴;但是,我得对得起观众,给人家满意的东西。还得注意:千万不能"大意失荆州"。

这是做为演员应该有的想法,这是戏德,也是演好戏的保障。叶盛兰那天的《雅观楼》演得的确不错,得到连连掌声。

马连良关心叶盛兰,扮好了萧恩,立刻来到上场门,撩开一点台帘往场上看。少时梅兰芳扮好了萧桂英,也来到这儿,看到精彩的地方,梅兰芳深深点头,看着马连良说:"真不赖!!老四可有奔头儿。叶老先生又培养出一个好儿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