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慨叹:“《三八节有感》使我受几十年的苦楚”!
《三八节有感》,是丁玲在延安时期写作的杂文,不足三千字,却被人们视为丁玲的主要作品之一。尽管丁玲在晚年不仅一再把这篇文章解释为普通的、正常的批评活动,甚至轻描淡写地说“那时主要批评它攻击了领导,诬蔑了边区。其实我说的只是一个妇女问题,只不过是离婚再结婚嘛,那有什么了不起”(《丁玲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版,196页)。但是,在当年延安的语境下,却完全不像丁玲所说的那样简单。
丁玲回忆说,她在延安整风中受到批评的只有《三八节有感》一文:
因为这篇文章,第一次对我提出批评是在4月初的一次高级干部学习会上。这时延安各机关已经开始了学习整风。这次会是毛泽东亲自主持,讲了几句开场白。……最后,毛泽东作总结,毛泽东说:《“三八节”有感》同《野百合花》不一样。《“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丁玲同王实味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丁玲全集》第10卷,第279—280页)
丁玲的丈夫陈明补充说:《三八节有感》当年受到最严厉的批评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面对面的也仅仅是这次会(陈明:《丁玲在延安——她不是主张暴露黑暗派的代表人物》,《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2期)。
按照丁玲回忆,“四月初”的会议开过后,《三八节有感》的风波已经平息了,丁玲轻描淡写地说:
文艺整风时期,只有个别单位在墙报上和个别小组的同志对《三八节有感》有批评。我自己在中央研究院批判王实味的座谈会上,根据自己的认识,作了一次检查,并且发表在6月16日的《解放日报》上。组织上也没有给我任何处分。(《丁玲全集》第10卷,280页)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丁玲和陈明有意遮盖了历史真相。
就在丁玲所说的四月初,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文艺界的关注也多了起来。在4月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康生把“王实味、丁玲的形式”作为需要反对的三种不好的形式之一提了出来;在4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上,陈云建议,对“文协”的丁玲、萧军等,采用个别谈话最好(参见陈晋:《文人毛泽东》,224—228页)。
亲历过延安文艺界整风的胡乔木,在谈到整风时心情复杂地说:“当时有些事情做得有过头的地方,有些事现在写出来不大容易理解。”他还认为:当时主要是围绕两个人,头一个是萧军,然后是丁玲,还有其他一些人多少牵进去了。斗得相当厉害。因为“《三八节有感》在文艺界有相当的代表性”(《胡乔木回忆毛泽东》,55页)。
因为丁玲是被“斗得相当厉害”的“两个人”之一,她显然受到了相当大的压力。当年同在延安的萧军,在与毛泽东的谈话中,特意“比较着重地说了”“丁玲现在的情形”。萧军认为:“正在苦闷中”的丁玲,“面前摆着三条困难的路:政治,文学,婚姻”,“她将来的前途有二个:①随波逐流下去。②脱离革命组织”(萧军:《人与人间——萧军回忆录》,370—371页)。萧军的描述,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出丁玲因发表《三八节有感》所面临的处境。
当年,尽管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引起很大的争论,但对于文艺界来说,作为主要活动在学术圈的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王实味在文艺界并没有多大代表性。有代表性的是丁玲,是《三八节有感》。因此,延安的“很多机关”对《三八节有感》提出了“批评”(《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扩大会议上丁玲、陈企霞、冯雪峰的检讨》,1957年9月,9页)。
所以,当时不仅在“个别单位”的“墙报”上对《三八节有感》有批评,在《解放日报》上也发表过批评文章:4月6日,《解放日报》发表克勉来信《“轻骑队”及其他》,在对“轻骑队”提出指责后,对丁玲及王实味的文章也提出了批评。
这期间,周恩来也曾找丁玲谈过一次话,对丁玲提出了批评:
她(指丁玲—引者)《三八节有感》后,总理从重庆到延安找她谈话说:当时我也没有看出问题,还叫《新华日报》转载了,只是邓大姐看后说前面的不好,发表后一部分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蔡恒茂到山西访丁玲记录打印稿》,1978年9月5日)。
6月11日,丁玲在中央研究院批王实味大会上,在批评自己的《三八节有感》后,沉痛地反省说:
在整顿三风中,我学习得不够好,但我已开始有点恍然大悟,我把过去很多想不通的的问题渐渐想明白了,大有回头是岸的感觉。我知道,这最多也不过是一个正确认识的开端,我应该牢牢拿住这钥匙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快。前边还有九九八十一难在等着呢。
在对《三八节有感》一文检讨时,丁玲说:“那篇文章主要不对的地方是立场和思想方法”,“那文章里只说到一些并不占主要的缺点,又是片面的看问题;那里只指出了某些黑点,而忘记肯定光明的前途。”“这对党是毫无益处而且有障碍的,我再三的告诉你们,这不是好文章,读文件去吧,你们会懂得这话的意义。”(《丁玲全集》第7卷,74—75页)
这次会议几乎是延安知识分子群集的会议,如果《三八节有感》仅限于“个别单位在墙报上和个别小组的同志有批评”,丁玲何至于在这样大的规模上作自我批评,并沉痛反省呢?这也说明,胡乔木所说的对萧军和丁玲斗得很厉害是有所本的。
在丁玲检讨后,《三八节有感》的风波只是暂时平息了一段时间,整风过后的审干运动中,丁玲在党校接受审干时,这个话题又被重新提起,以致1956年丁玲对此还记忆犹新:
在党校整风时,彭真同志向我说,你以为毛主席喜欢你,你犯了错误他也喜欢你?(丁玲:《重大事实的辩正》,转引自周良沛:《丁玲传》,60页)
彭真所说的丁玲犯的错误,仍是指丁玲写的《三八节有感》等文章:
丁玲来陕北后的工作中,是有一定成绩的,一九四二年所发表的几篇坏文章(如:‘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等),是由于存在着对党不满情绪,以及思想上的错误。但,必须指出其错误是相当严重的(《复查小组对丁玲历史问题初步结论》,1945年8月)。
直到1957年,丁玲被打成右派后,经毛泽东指示,1958年1月的《文艺报》又《三八节有感》等文章进行了“再批判”。毛泽东在“再批判”的按语中写道:
1957年,《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其他文章没有重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很多人想读这一批“奇文”。我们把这些东西搜集起来全部重读一遍,果然有些奇处。奇就奇在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鼻子灵的一眼就能识破,其他的人往往受骗。外国知道了丁玲、艾青名字的人也许想要了解这件事的究竟。因此,我们重新全部发表了这一批文章。
谢谢丁玲、王实味等人的劳作,毒草成了肥料,他们成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教员,他们确能教育人民懂得我们的敌人是如何工作的。鼻子塞了的开通起来,天真烂漫、世事不知的青年人或老年人迅速知道了许多世事。
一篇文章所遭受的责难,前后跨度几十年,难怪丁玲晚年不无感伤地说:“《三八节有感》使我受几十年的苦楚。”(《丁玲全集》第11卷,447页)
徐庆全:丁玲慨叹:“《三八节有感》使我受几十年的苦楚”!-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丁玲
【人物简介】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