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桐山

有工作无人做、有人无嘢做,是这个社会的常态。企业近年有一种明确的感觉,就是很难请到人,一场疫情下来更加剧了这种状态。无论是美国、内地还是香港都如此。但同时,全球大部分地区青少年的失业率都高达双位数,这些青少年不是没有工作机会,而是不想工作。这不禁令我们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后请人难的原因比较容易理解,一方面疫情几年令一些接近退休的人干脆提前退休,降低了社会的劳动参与率,这种趋势不容易迅速改变过来。另一方面主要经济体都面临人口萎缩的局面,大规模制造业例如造车早就自动化,但服务业仍然需要人手。

我们一方面说人口萎缩、年轻人少了,但年轻人却是失业率最高的一群。哪怕香港整体失业率只有3%多一点,基本上是全民就业,但青年组别的失业率仍然有10%左右,主要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中学生。这种现象并非香港独有,全球都呈现这种状态。

自己的亲人也有这样的例子,我外甥毕业后一直留在家中。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专业技能,但工作机会还是不少的。例如很多大企业都在请一些新手技工,无需经验,基本上都是入职后才培训,只要有手有脚而且肯做,基本都会请。这些工作虽然初入职时薪酬不高,但累积几年经验之后,香港的蓝领其实收入也很不错。但我发现,年轻人之所以失业,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机会,而是他们根本不想做。这不禁令我反思,是否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才令他们失去积极向上的动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女正读小学,少不了要参与现在的校内活动、了解她的学习内容。我认为,相比起我们过往那一代人,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自由、权利,而且非常害怕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就连学习成绩都不敢公开,以免大家之间互相竞争。我认为这种做法矫枉过正。久而久之,这些青少年长大之后,会缺乏一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从小的教育太强调社会要保护他们,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呢?我认为这是造成现在一些年轻人宁愿赋闲在家也不去工作的原因之一。

过往我们的一代人,自小被家庭赋予较大的责任感,特别是男孩子,自小就被灌输一种要出人头地,要养育父母的责任。在学校竞争压力也很大,不仅班级会排名,而且成绩差还会被老师公开批评。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羞辱,但知耻近乎勇,过往的人会认为“耻辱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我认为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在保护孩子的内心方面是矫枉过正。如果我们因为极个别的人受不住压力自残、轻生,而去改变整个教育制度,这种做法是对整一代人的不负责任。凡事有得必有失,我们做出某种改变的时候,在某些方面看起来是“进步”,却往往忽略了代价,要等代价变得愈来愈大的时候,我们才惊觉。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