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成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善地区治理方案出台,意味今年的区议会换届选举将会如期举行,现在摆在非建制派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在区议会大幅改革,更被他们指责为“民主倒退”的情况下,是否还要参加12月的区议会选举

有传媒报道,民主党早前召开了交流会讨论区议会最新形势,出席者包括领导层、现任或前任区议员、社区主任等。绝大部分发言的党员皆认为方案“好辣”,尤其是要取得“三会”提名一项,令不少原本有意参选的党员打退堂鼓。但同时,以刘慧卿、杨森、李华明为主的党内元老,却表态认为民主党应参选,亦有民主党党员向领导层表明希望出来试一试,认为若最后关头真的未能“入闸”,那便名正言顺放弃政治。

显然,这次方案内容出乎非建制派的预期,他们之前认为方案会采取333平均分配方式,但最终直选议席却只剩两成,加上在参选门槛上“从严着墨”,令非建制派要争取“入闸”更加不容易,一些人因而指方案是要“赶绝”非建制派云云。方案目的是要赶绝非建制派,这是一个假议题,因为要赶绝非建制派,只需要守住“入闸关”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动大手术。这次对于选制上的大调整,主要目的是要重塑区议会,重构香港的地区治理架构,非建制派是否参与根本不是考虑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令区议会回归基本法的定位和职能,必须去除区议会的“泛政治化”,充分体现行政主导,让行政主导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直选自然不应再占据主要比例,因为直选本身就是区议会“泛政治化”的一个根源。港英政府在香港确定回归中国后,推动急速民主化,其“初心”就是“民主抗中”,通过直选排拒中央管治权,非建制派每次的选举策略,重点都是打反政府、抗中牌,炒作政治民粹议题,这是香港“泛政治化”的病灶。所以,中央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大幅减少立法会的直选议席,现在亦同样减少区议会直选议席,就是针对回归后的政治乱象“治病源”、“断病根”,否则香港议会继续陷入“民主抗中”的“陷阱”,还谈何良政善治?

这次改革方案的出发点是很明确的,就是着眼于地区治理,而不是民主化,区议会从来不是民主化的试验田,有人指责这次方案是“民主倒退”,其实是文不对题,《基本法》从来无要求区议会选举产生,这次改革亦明确是完善地区治理,以民主化来评论方案,完全是偷换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非建制派人士来说,333或现在的442,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分别,不论议席分配如何,“爱国者”都是硬要求,要参与区议会就必须符合“爱国者”原则,中间没有灰色地带,符合资格者欢迎参选,接受不了也不会强求。一些非建制派人士可能以为方案会有一些回旋空间,提供一些方便,从而吸引一些非建制派人士参选,以增强制度认受性,现在已证实是一厢情愿。

对于是否参选,非建制派也存在两种声音,一些民主党元老认为党员应该尽量参选,至于少壮派则认为“入闸”门槛高,加上大选区难度较大,参选胜算也不高,普遍反对。元老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民主党是一个政党,不是压力团体,是政党就需要有政治议席、政治资源,政治影响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参选获得,一个不参选的政党,是没有存在意义,干脆变成压力团体或变成“社民连”般的社运组织就可以。而少壮派考虑的却是面子和“入闸”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其实,这些问题都不难解决,当前非建制派还有几十名现任区议员,他们成功过了宣誓关,争取“入闸”成数极高,至于一些非建制派人士,只要过去没有“反中乱港”往绩,相信也不难通过资格审查。而争取提名就要看各自修行,难道还期望有人将提名双手奉上?区议会变成大选区的“双议席单票制”,确实令到选举成本加大,但对于民主党这样地区实力较强的政党而言,亦是优势,而双议席本身就有平衡不同势力参与的考虑,胜算不能说没有,主要看各人造化。

但现在最大问题不在于胜算,而在民主党等非建制派一直未能去除政治上的“心魔”,参选就意味接受及认同新选制,令他们在参选上一直采取模棱两可态度,又想选又怕被骂,进退失据,失去了宝贵的转型时间。如果民主党等一早决定参与新选制,回到“爱国者”路上,所谓“入闸”问题、提名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但其领导层却一直患得患失,当断不断,在“生存还是毁灭”的大问题上,一直埋头沙堆。

对于非建制派是否参选,外界其实并不关心,香港已经走上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主路,新的议会不需要非建制派做所谓“花瓶”,他们选不选无关宏旨。不过现在看来,非建制派政党已经很难转身参与区议会选举,领导层缺乏勇气、意志和魄力,泡沫化已是必然结果。但非建制派政党不选,不代表非建制派人士不会选,未来非建制派将迎来分裂和出走潮,因为有心从政人士都不可能为一个“夕阳政党”“追随寒日到虞渊”。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