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蔗事

林东祥

我居住的闽西小镇,商场里、集市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一年四季水果供应充足,苹果、柑橘、葡萄、香蕉、脐橙为大众水果,也有不少稀有名贵叫不出名字的水果,身处偏远小镇,也可以能品尝到全国各地天南地北的新鲜水果,这样不禁使我思绪万千,联想起少年时家庭一年四季种蔗卖蔗的往事。

前三四十年,农村连最普通的水果如苹果、桔子、香蕉都很稀缺,而甘蔗、马荠就充当了水果的功能,故一到过年过节,甘蔗的需求量就大,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买甘蔗,从几根到几十根不等。

在过年时,我们小孩到乡邻和亲戚家拜年,从来不会得到红包的,主人给我们孩童的“回礼”也就是几截甘蔗和马荠。

因为平时见不到水果的踪影,甘蔗味甜多汁,清脆可口,颇受乡民“恩宠”。当时零食也没有啥花样,平时“当家”的也就是花生和甘蔗,一年到头,风雨无阻,甘蔗是家庭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墟市和村庄放电影时,母亲都会挑起一头是一捆甘蔗,一头是篓筐、菜刀和案板,销售时要把一根长蔗截成二三十公分一段,一段两分、三分钱,一次能有四五块钱的营收就超出预期了。

从我记事起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每到年关,家里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卖甘蔗,可以说,过年时大部分收入都是一根根甘蔗换来的,它也托起了那些贫苦岁月不至无望而下坠。

甘蔗是一年生植物,春季栽种,冬季落霜前收获,种植甘蔗要花费整整一年的心血,而过年时不到一星期要大部分出售,行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家明年的用度,影响一家老小的温饱安危。

种甘蔗之前,甘蔗种子是关键。在农村地区,父母知道,要选择比较粗的甘蔗,并选择那种水分比较多的嫩芽,这通常就是不错的甘蔗种子。

甘蔗适应的土壤很广泛,除了黄土和黏土、沙土也是甘蔗比较喜欢的土壤,但不喜欢盐分比较高的土质,选择好土地之后,。把选取好的甘蔗种子埋在蓬松好的地里面,浇水之后用稻草把这些甘蔗种子覆盖住。

接下来要等待甘蔗发芽,在等待发芽的过程中,还要保证土壤湿润,大约一周左右,甘蔗就会纷纷发芽。发芽之后,要选取粗壮的甘蔗苗,把那些相对较细的小苗清除掉,保证健壮甘蔗苗的营养。

那时是集体化人民公社时期,按理说种甘蔗应以水肥充足的大田种植最为适宜,但好田都是生产队的,基本用来种水稻了。故老爹老妈选的甘蔗也就是离家近但是又最肥沃最大的一块菜地,它原来是老屋基,我们称之为大园里,大园里约半亩地,除了边角种些蔬菜外,就是整园的甘蔗,从春至夏,从夏到秋,甘蔗伴着日月,和着风雨蓬勃生长,特别是夏季最闷热时也是它生长最旺盛的时候,而这块地最大的缺陷是干旱,它不像水稻田一样可以用水渠引水,所以我们小时候几乎每到下午放学后都要挑水浇蔗地,还有一项就是剥蔗衣,随着甘蔗拔节生长,每隔几天就要剥蔗衣,而蔗衣上有细细的绒毛,挂在身上发痒非常不舒服。

秋末冬初,甘蔗已经长到两人多高,那要适时收成了,而且不能等到落霜后才收,那样甘蔗就会冻伤就会烂蔗,而且收获的甘蔗不能贮放在家里(除了会冻烂外,也没有地方存蔗),而是在收刈的稻田里,选择干燥之地,挖几个大坑,周边排净水,把一捆捆甘蔗放入其中,泥土是最好的保温箱,那里可以让甘蔗温暖无忧地过上一整冬,直至明年春天。

我家离墟市三里地,每年几千公斤的甘蔗完全靠父母和我们兄妹用肩膀挑到市场卖,最集中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四和二十九墟。

那两天从家里到集市不知道要往返多少次,甘蔗挑到墟市的沙坝地上摆着卖,沙坝就在河滩上,河滩是甘蔗集市交易最好的场地,整个河滩有一个足球场大小,虽处地势低洼,但紧邻溪流,方便甘蔗的洗涤,寒冷的河风一阵又一阵,那时是最冷的大寒时令,尽管冻得发抖,但想到家庭增加收入,也不会觉得多冷。在几百个摊子的甘蔗中,我家的甘蔗个大、整齐,非常醒目,但那时农民手中余钱无多,一般都卖不上好价钱,一根两三米的甘蔗,一般卖不到一块钱。

甘蔗品种很多,最先种就是那种用于榨糖用的,坚硬、甜度高,我们称之为“硬蔗”,然后有一种质地疏松但甜度低的,我们称之为“胖蔗”,那种适合于老人小孩食用,再有就是深红近于黑色的,叫“乌蔗”或“龙岩甘蔗”,应该是龙岩县引种过来的吧,那种蔗甜度高、硬度适中,最后成了种植最多的品种。在那特殊年份特殊岁月中,甘蔗几乎伴着我少年期在生长,几多风雨,几多辛劳,几多收获,虽然甘蔗主要是我父母栽种和收获,但我们兄妹也参与其中,从中感知父母的含辛茹苦,农民的坚韧朴实和乡土乡情的万千情趣。

现在,甘蔗早已退出了“水果”的行列,但我对甘蔗太熟悉了, 也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想,假如没有种植甘蔗,父母如何抚育我们兄妹长大成人,没有甘蔗,那些贫苦的日子将会更加黯淡,甘蔗给了我们贫困家庭增加了收入,给予我家生活有了奔头,给了那些苦涩的日子一丝丝甜蜜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