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之后,科举是古代文人踏入仕途、实现政治理想最重要的方式。

能考中科举书生,不仅要有才华有素养,懂时事,会策论,有独到的见解,也要能诗会赋,挥洒自如。

历史上,有不少著名文人都年少中举,比如21岁的柳宗元与22岁刘禹锡就同榜得中。

但不要因此就觉得科举容易,在唐朝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而更多的人,在科举之路上奔波劳碌数十年。

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惨遭三次落榜,《聊斋》的作者蒲松龄考了四十多年、72岁才得中贡生,而写下“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派代表贾岛一辈子也没有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落孙山,自然满怀遗憾,所以很多诗人都曾留下了著名的落第诗。

孟浩然落第之后写了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还因此引起皇帝的不满;

孟郊第二次落第,写下了“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至今读来仍令人共情;

张继落榜之后,在回家的路上夜宿苏州城外,写下了著名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之后,写下了“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到宋仁宗耳中,批了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从此失去了靠科举晋升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落第之后留下的诗词太多,还形成了“落第诗”的分类。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落第诗,唐人极多。”

据后人统计,唐代落第诗约有500多首,其中标题中有“落第”或“下第”字样的就有220多篇。

在这些诗作中,诗人们或表达蹉跎失意之羞,或写羁旅行役之苦,或抒发怀才不遇之伤,或诉干谒无门之愤,或发归隐山林之愿,情感深挚,颇多动人之作。

而唐代以落第为主题的诗,数量最多的作者当属赵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嘏,字承佑,晚唐著名诗人。

他未及第之时,诗名已经很盛了,诗人杜牧读到他《秋望》诗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大为赞叹,反复品读,几乎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还因此为他取一雅称“赵倚楼”。

后来,在他这首诗的灵感启发下,杜牧还写下了《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之句高远澄洁、气势健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落第东归返乡后的某一个夜晚,赵嘏曾独自登上江畔小楼,眺望月色,写下了千古名篇《江楼感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大意】

独自登上江楼不由得思绪万千,眼前月光皎皎如水流淌,江水澄莹如天。

曾经与我一同来此赏景观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呀?这儿的风景一如去年,没有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文字清新质朴,宛如随口诉说,但情致绵渺,引人遐思。

自古以来,登高似乎都与愁思相关。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登上白帝城外高台,忍不住发“艰难苦恨繁霜鬓”之痛。

而诗人“独上江楼思渺然”,必然有什么忧心之事。

一个“独”字,将深夜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的寂寞简洁直接地写了出来,也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而“思渺然”三字堪称绝妙。诗人所忧所思的到底是什么呢?是科举不顺,是无人相伴,还是前途不明?是失落还是羞愧,是悲愁还是怨愤?

诗人并不想直接表达,只是用“渺然”二字,描绘了一个怅惘沉思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诗人没有延续之前的情感铺垫,反而荡开一笔,写起了风景。

月光如水水如天”,月光清澈如水,又倾泻在浩荡的水面上;水上波光粼粼,与明亮恬静的月光在天边连接成一线。

这句诗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静中见动,动愈衬静,将江楼夜景写得清丽脱俗。令人恍惚间,似乎亲身到了那个月色迷人的良夜,清灵的月光在头顶洒落,幽深的江水在脚下浮涌,让人整个身心都融入了无边的水光和月色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接下来,诗人给出了一个答案:旧地重游,但旧友不再,心中孤独。

去年是“同来”,今年却是“独上”,风景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物是人非。

或许去年也是一个这样的良夜,诗人与朋友携手同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自然欢欣无限。

如今却只剩孤身一人,自己长途跋涉地前往长安考试,却黯然归来,历经旅途的辛劳和仕途的打击,心中疲惫不堪。而朋友们,更是不知身在何处。

科举不第的黯然,友人不在的怀念,孤独无依的怅惘,都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

这两句诗,是对“思渺然”的回答,意蕴深远,回味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虽然是赵嘏落第后所作,但是并没有牢骚诽怨之语,淡雅洗练,空灵神远,情味隽永。

因此诗中的情蕴含蓄,对于人和事都是虚写,以致于后代很多人将其当做爱情诗来传诵了。

确实,如果抛开人物经历的背景不谈,只读这首小诗的话,会令人产生很多的联想:

去年一同望月的人,是男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友人?两人是在谈诗论文,还是在互诉衷肠?如今的分别是各奔前途,还是情有所阻?

这些,在诗中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或许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领略其中的情味。

读古诗,我们可以在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后,充分地代入诗人本身,取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

当然更可以只品味其中的美,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