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堂主。

地方债,又冲上热搜了。

这次的主角,是昆明地方债。

一份《昆明城投专家会议纪要》,直接把昆明现有债务兑付困难,摆到了大众面前。

因为昆明市国资委出来辟谣了,在官网上发布“严正声明”,所以在这里就不展示了,毕竟是“不实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早些时候,就有粉丝问我关于昆明会议的看法。

我认真看了那份纲要,因为当时这份文件还没被官方实锤,不宜先入为主做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借着昆明国资委的官方辟谣,聊一聊昆明的地方债。

作为一名非正经的城市研究员,在这件事发酵之前,我对昆明印象还是可以。

先拿去年昆明交出的成绩单来说,

2021年的时候,昆明GDP为7222.5亿元,同比增长3.7%。

这,算不上好成绩,比当时全国平均水平8.1%,少了4.4个百分点。

增速不仅在27个省会城市中也是倒数第一,也是在国GDP前50强城市中垫底。

而且,GDP总量被沈阳反超,在全国城市的位次由2020年第31名下滑至第32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2022年的时候,昆明交出的年度成绩单是:7541.4亿元,增长3.0%,领跑西南五大重点城市。

如果要评选出,哪座城市是2022年度最大惊喜,那么昆明肯定榜上有名。

同时,去年昆明的常住人口,增加了9.8万,居全国前十、西南之首。

所以,至少从去年的成绩单来说,昆明答卷不敢说有100分,但肯定是在及格线之上的。

金玉其外,而败絮有没有在其中,就得详细说说了。

昆明市国资委严正声明背后,其偿债压力面临不小压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单看《关于昆明市2022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会发现,主要财政数据都写着“收支平衡”四个大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没什么。

毕竟我翻看其他城市的预算报告时,大多也是用这四个来做总结概括。

或许我们能从东北证券的一份报道,窥知一二。

2023年5月14日,东北证券发布了昆明城投债的调研报告:《昆明,我们怎么看》。

里面提到,昆明市级发债城投共有12家。

包括昆明交投,昆明轨道,昆明城建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东北证券的这份报道,得出昆明化债的三大痛处。

第一,评级下调。

2022年以来,昆多家市级城投平台遭遇了惠誉、中债、联合资信等评级公司下调评级的事件。

当然,这个评级下调,城投平台也是没办法的事。

外部有云南省税收收入减少、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依靠土地转让)表现走弱。

内部自身的财务状况不佳,内忧外患,导致了评级下调。

第二,商票逾期。

12月7日,昆明滇投出现商票逾期,随后昆明产投、昆明轨道等陆续也出现在商票逾期名单上。

昆明产投是谁?

这样说吧,昆明最大的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交通类基础设施,所需要投融资,都是由昆明产投牵头的。

昆明轨道则是昆明唯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公司,比如昆明地铁就是它管的。

第三,失信记录,这也是最致命的。

评级下调了,还可以努努力,下回调上来。

商票逾期了,只要把票兑换了,也还有缓冲的机会。

现在直接失信了,这就难搞了。

2023年1月,昆明土地开发因未按期偿还债务被列为执行人,执行标的金额合计约3.3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联社在2023年5月4日债市公告精选中,爆出昆明城投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且公司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被列入限制消费人员名单。

为什么最近频繁出现城投债的事情?

从昆明债务就能得知答案:还款期到了。

我在翻看《关于昆明市2022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中,

里面几个字眼引起了我的注意:还本利息进入历史高峰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今年属于昆明城投债务到期偿还高峰期,2023年到期债券规模约273亿元。

其中昆明市公共租赁住房开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昆明市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昆明滇投)和昆明交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债券到期规模较大,分别约52.8亿元、50亿元、35亿元和27.5亿元。

不只是昆明,现其他城市的地方债务,这两年也会出现集中兑付。

海通固收研究团队之前做过一份的研究报告:

江浙低收入区县的城投公司,在2019年-2021年发行的债券,是2016-2018年发行量的两倍。

因为过度发行,导致平台到期压力逐年攀升。

2023年、2024年会迎来集中兑付,压力着实不小。

说白了,最近在舆论中心的昆明也好,南宁也罢,现在都面临着“还本付息”的严峻任务。

当然,这不仅仅是昆明、南宁,其他城市也在面临。

根本原因就是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这个前几期我讲地方债的时候,讲贵州、南宁的时候,都说过了,就不说了。

说说现在地方债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就是刚刚说的,之前那波举债搞城建搞房地产的钱,到期了,要还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你借了多少,就得还回去,不然谁还相信你?

正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何况,现在你的确需要“再借”啊。

这就是另一方面的矛盾存在: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又不得不举债。

比如支持实业制造业啊,乡村振兴啊,配合建设统一大市场啊,等等这些,可都是要白花花的银子投进去的啊。

你看,这是不是很矛盾啊。

因此最近有很多舆论,说要支持继续降息,嚷嚷着要继续大放水,继续给政策,这样地方才能走出债务压力。

但堂主觉得,这个还值得深入讨论。

行,央妈继续给你大放水,万一有人拿去填旧债了,那其他任务怎么办?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过去房地产的挤出效应太大了

蛋糕就这么大,房地产拿了大头,实业制造业分到的自然少了。

扎堆房地产,推动形成高房价,而高房价也将导致地方居民总体生活成本的提高,通过复杂的传导机制,最终还是落到各行各业当中。

举个例子来说,新楼盘落成后,新增加人口对地区的教育、医疗的需求都是长期性的,这对地方来说是一个长期负担。

目前来看,呈现出来解决地方债的方式,

要么是开源节流,节衣缩食,准备过苦日子。

要么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直接摆烂,让老父亲看得头大,为此操碎了心。

说了那么多不好的,那么,有没有好的?

有,比如苏州。

2023年2月,苏州12家国企转型为市场化运行主体,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退出苏州市融资平台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内部解决不了的话,能不能交给市场来去解决?

现在我们该有的基础设施都有了,超级工程也有了,在云南贵州这样的地方,如今是不是考虑一下投资效益比?是不是可以降低建设标准,比如某段高速公路,是否可以按二级公路建设来建设?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城投债到期规模为历史峰值,到期规模合计为5.7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2%,创历史新高

同时,结合到期回售规模占存续债券规模的比重来看,西北和西南分别有一省的占比均超过50%,未来一年内压力较大。

如无意外,预计今年会有其他城市会爆出同样的问题。

所以大家也别说昆明、南宁怎么样。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最后说一下对地方债的看法。

在堂主看来,地方债其实就是一种杠杆工具

早期的时候,杠杆能起到很大的正向作用,通过堆积债务从而做大市场。

这就跟早期买房的人一样,在房价没攀升之前, 向银行借钱,跨刷信用卡,直接刷出首付钱,进而做大自己的资产。

杠杆真正的问题在于, 账面数据看起来挺好,有一定竞争优势。

但实际上,只是利用债务来增加利润罢了。

短期来看,高杠杆能产生利润。

可长期来看,如果不能把债务保持在可控范围内,有时一个小小的事情,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地方还会不会继续举债?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4月15日,2023年地方政府债已发行557只,总规模达2.44万亿元。

但,这只是个开始。

很多城市都是拿了未来20年以上的收入,长的30年往上,怎么还?

慢慢换还呗。

借用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请相信后人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