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陕西宝鸡县贾村镇村民陈堆,晚上出来蹲茅厕,一抬头看见对面土崖上,有两只泛着绿光的眼睛,正幽幽地看着自己。

陈堆吓得拎起裤子就往屋里跑,他一晚没睡着,一直在想那两道绿光是什么?

天麻麻亮,他一骨碌翻身下床,带了把铁锹,蹑手蹑脚来到土崖前,原来是泥地里露出来两只绿色铁钉,他想着挖出来当个废铜烂铁卖掉。

谁知,竟挖出一个青铜尊,但他不知道这叫什么,就把它抱回家,用来存米。

何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尊

两年后,陈堆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就把青铜尊卖给废品收购站,换了30块钱。

那个年代,人们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田间地头刨到一些文物,就卖给废品收购,换几个钱用。所以,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常常去废品收购站淘宝。

一天,博物馆的佟大放又来废品收购站转悠,忽然一件有特殊纹饰的青铜器落入他眼里,他心头一惊:这应该是一件青铜器文物!于是,他赶紧花30元把它买了下来。

经过宝鸡博物馆的鉴定,此尊高38.8厘米,口径为28.8厘米,重14.6公斤,口圆体方,长颈鼓腹。

何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尊

尊的主体和圈足部有精美的花纹,都为高浮雕饕餮纹,饕餮巨目利爪,形象狞厉凶猛,整件铜器既华美瑰丽、庄严神秘,又气势不凡,颇具立体感。

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尊,专家将这件青铜器命名为“饕餮纹尊”,成为宝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镇就十年。

如果没有陈堆的发现,没有佟大放的慧眼识宝,这件“饕餮纹尊”可能就进了炉膛了。

然而,这件“饕餮纹尊”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十年后有人发现了“饕餮纹尊”身上的惊天秘密,成为“镇国之宝”。

当时宝鸡博物馆的“除锈”技术还不成熟,只是简单清理了“饕餮纹尊”上的泥土,就放进了博物馆。

何尊上的“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尊上的“中国”

1975年,国家文物单位组织文物出国展,宝鸡博物馆选送了这件镇馆之宝“饕餮纹尊”去参展。展出前要对文物进行除锈,由当时的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负责除锈工作。

马承源在为“饕餮纹尊”除锈时,发现尊的内胆底部有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这一发现,令马承源十分亢奋,他猜测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西周青铜器,很有可能是西周王室的祭祀礼器。

古代,王室和贵资才有格使用青铜器,如果是祭祀用的青铜器,还会在上面刻写铭文,记录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它的价值在于,通过青铜器上的铭文能对那一段史籍作补充和还原史籍。

宅兹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宅兹中国

果然,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文王受命、周武王灭商、周成王迁移都城等大事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败商纣王,商朝灭亡。周武王打算迁移都城到洛邑,然而计划还成行,就病逝了。周成王继位,那么,他是否能完成父王的遗愿呢?

在这篇122字的铭文里找到了答案:周成王继承父亲遗愿,迁移都城至洛邑,并以此地为中心,向上天宣告他成功迁 都成周,完成遗训,并为父王周武王进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大礼。

那么这件“饕餮纹尊”是由谁铸造的,又为何事铸造的呢?

当时有个叫何的贵族,他的父亲曾跟随周武王四方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周成王继位后为表彰何的父亲,特赐给何30串贝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感到十分荣耀,特铸了一个青铜尊,将这些大事写成一篇铭文,刻在青铜尊的内胆底部,当作祭祀礼器献给周成王。

至此,马承源将“饕餮纹尊”改名为“何尊”。

马承源解读完这篇122字的铭字,发现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一句话,在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器上,还是首次以“中国”词组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下震惊了整个文物界。

不过,“何尊”上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概念不一样。“何尊”上的“中国”,在西周是一个地理概念,周王把他们居住的洛邑这个地方,视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

《诗经》中也有记载“中国”,它是代表天子直接统治的中原地区。

到了汉代,“中国”一词代表建立在中原地区的王朝。

但是历代的“中国”之称都是为了强烈自己的中心地位,并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的国名。

直到辛亥起义,我国才被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

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这个称呼就一直沿用至今。

“何尊”解答了人们的千古疑惑,”中国“之称从何而来?它不愧是国之重器,镇国之宝。2002年,国家文物单位规定了”何尊“,永久性不准出国展出。

愿中国繁荣富强,心中不忘自己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