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新原创

【按】

本文为日军档案《第十军作战指导考察》翻译的节录,资料来源于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官网。

在日文档案翻译中,保留了资料内的一些固定词语,如“支那”、“皇军”。“支那”一词日本政府在1946年后才改称中国。《第10军作战指导考察》写于1938年春,其文中使用了“支那”,如果把这个档案资料里的“支那”改成“中国”,也就回避了历史的真实,只有正视当年的“支那”,铭记历史,才有益于抗战研究。

【日本为何要派第10军到杭州湾登陆】

上海方面的作战,最初以第3师团与第11师团编成上海派遣军,达到保护上海附近我居留民这一极为消极的作战目的。

然而,现今这次事变之初(七月上旬),对上海方面是在“保护我居留民为要,最低限度地派遣兵力”这一方针下来谋划对策的。之后的上海派遣军被赋予的任务正是,“上海派遣军司令官与海军协调一致,扫荡消灭上海附近的敌军,占领上海及其以北地区的重要之线,保护帝国臣民”。这是明确的。

其后,为使支那在经济上屈服,而认为“最紧要的是应迅速切断上海与周边的联系”,这个意见在中央部逐渐热议起来。

因为,支那在上海方面战场上集中了中央军的精锐部队,为了上海派遣军作战的进展,再次增派了三个半师团(第9师团、第13师团、第101师团及重藤支队)。虽然期望作战能有所进展,可是作战仍没能如意推进。原定于10月中旬上海派遣军实施的总攻击计划也不得已而延期,甚至连大场镇及闸北地区也不能夺取,导致战况胶着。特别是第101师团,在抵达战场后不久,即蒙受了一次大的打击而战斗力显著下降。

就打开上海胶着的战局而言,在中央部首脑中也没有个人确信目前的战况继续下去能获得胜利,因而甚为忧虑地研究种种对策。

在北支方面,我军企图在保定会战中给敌军一次大的打击,并以此挫败敌军的战斗意志,但却让敌军主力逃逸,未能达成作战目的。更在石家庄附近的会战中没有捕捉到敌军主力。如此,北支方面的作战大局到此就告一段落了。

于是,上海方面作战的重要性愈加突显。应该说,此时日支两军的主决战场正在向上海方面转移,给予上海方面的支那军一个大的打击,终结战局,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事。

对上海方面的作战,皇军虽已使用了五个半精锐师团的兵力,但战况迟迟没有大的进展,即便是达成当初“保护居留民”的消极作战目的也颇为困难。更有甚者支那方面拥有了胜利感,列国也注视着战场的状况,日本帝国皇军的作战素质受到质疑。这种将大日本帝国与皇军的名誉悬置不顾的状态若一再拖延下去,苏联、英国对我国的态度日益强硬,事态恐怕要恶化到不可预测的地步。所以打开难局正为目前绝对紧迫必要的事(参谋本部判断,苏军有决心于今年 11月对日本采取攻势,并认为这个冬季是最危险的时期),所以,我们可知新派遣的第10军所担负的任务艰巨,责任十分重大。

总之,上海方面的作战已从当初“保护居留民”这一消极目标,逐步转变为:切断上海与周边联系,实现支那在经济上屈服的这一目的。如今,作战思想有了提升,作战目标变更换转,期盼日支间大决战,给支那军一次决定性的打击,挫败敌军的战争意志。第10军实施这么重大作战目标,担负重大使命,怎么不让人铭记在心呢。

此处要注意,中央部新派遣的第10军的各种关系,长时间没有向上海派遣军明确。自然地,在第10军坚决实施登陆后,上海派遣军却仍埋头于完成“最初的消极目的”,结果就会导致上海派遣军很难把“最初的作战目的”转换到策应第10军,在上海断而敢行地进行一次大决战这一新的作战思想上来。另外,中央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此前消极作战方针带来的延续性的影响。如上述,在第10军派遣的前后,中央部的作战目的比此前的作战目的虽已更为积极,但其作战思想仍未脱离当初消极作战的范畴。中央部与新接受任务并向我军主力决战战场踊跃前进的第10军之间,在作战思想上存在悬隔。以上这几点,看一看第10军坚决进行登陆前后,上海派遣军的进攻战斗指导以及参谋本部策划制定的《第10军作战要领案》就清楚了。比较和观察尔后的中支那方面全部的作战指导,成为本文最重要的事项。

20230602在上海龙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