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促进新就业形态行稳致远

日前,人社部、最高法联合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典型案例,旨在通过以案释法引导裁判实践,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案件办理质效。

放眼大街小巷,外卖小哥穿梭,为用户送上美味;浏览直播平台,主播推荐商品,观众踊跃下单……近年来,新就业形态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就业选择多元化、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随着从业者数量快速增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就业形态领域出现劳动关系不明确、“假外包真用工”等弊端,引发一系列劳动争议。

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覆盖平台经济主要行业类型和常见用工方式,坚持“事实优先”的劳动关系认定原则,明确“从属性+要素式”劳动关系认定思路,对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认定标准作出规范。比如案例中,某公司要求劳动者本人驾驶车辆,对其发送工作指令、监控工作情况,依据公司规章制度进行奖惩,应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某外卖平台对接单时间、接单量均无要求,劳动者自主决定工作时间及工作量,不足以认定劳动关系等等。这些典型案例的公布,有望为今后处理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指明方向,对实现平台经济良性发展与劳动者权益保护互促共进具有重要意义。

但也要认识到,典型案例只能提供参考,实践中往往会遇到更为复杂情景,不能一味生搬硬套。例如,有些平台名义上对劳动者工作表现不作要求,似乎符合“不构成劳动关系”的认定,可如果劳动者完不成一定工作量,就会被减少派单量、降低订单提成,变相要求劳动者服从管理,这一事实是否应作为构成劳动关系的依据?因此,厘清平台或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权责义务,需要综合考虑劳动管理程度、劳动者自主决定程度等诸多要素,防止出现“糊涂账”。职能部门应在吸取既往治理经验基础上,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执法标准,让劳动关系认定更加清晰,更好引导平台或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劳动者理性维权。

快递小哥不慎发生交通事故,一时间失去收入来源;天气炎热,劳动者长时间户外劳动,因缺少防暑降温用品增加中暑风险……筑牢新就业形态发展底气,除了依法明确劳动关系外,也要正视劳动者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多措并举解决劳动者合理诉求。例如,安徽省总工会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健全“法院+工会”诉调对接机制,协调推动工会驿站建设,解决户外劳动者“吃饭难、饮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痛点,先后向近40万人赠送职工意外伤害互助保险,产生良好反响。以人为本,落实常态化协调帮扶机制,加快打造高质量从业环境,让劳动者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行稳致远。(梅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