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了解过四大名著,这四部文学作品可谓是享誉全球,在国内外都拥有忠实粉丝。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建国之前能够被誉为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的并不只是四大名著,还有其他两部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怪的是建国之后当初的六大奇书被削减成四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作品到底是什么,它们又为何会被淘汰?

《聊斋志异》

看过这部作品的人都知道,这里面的每一个短篇故事都能引人深思。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如果从思想层面来看,《聊斋志异》并不比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部作品逊色,甚至有人认为《聊斋志异》的思想高度更胜一筹。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能够带领读者思考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为何后来不能被称为名著?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的创作题材出了问题。《聊斋志异》确实在深度剖析人心和社会现象,问题出在作者对人物的设定。这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它们才是故事的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聊斋志异》直接被当成“四旧”对待。因为它里面的故事设定过于离奇古怪,容易让读者沉迷于封建思想无法自拔。最重要的是我们都知道一个网络梗:建国以后不许成精。在这种大环境下,《聊斋志异》注定无法得到应有的评价,更无法成为公认的名著。

《儒林外史》

从思想深度和立意来看,《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在揭露封建社会以及官僚制度的弊端,它们都能引领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同的是《聊斋志异》借助鬼怪之口讽刺当时的社会,《儒林外史》则是直接用作品中的人物对社会进行无情的讽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聊斋志异》问世之后,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一部猎奇作品看待,大家一边阅读稀奇古怪的故事,一边思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可是《儒林外史》没有鬼怪的掩护,它是直接批判和嘲讽整个封建时代。因此,从《儒林外史》问世的时候就遭到统治阶级的打压。

至于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后,文风如此凌冽的《儒林外史》没能被誉为名著,主要是因为它跟当今社会已经脱节。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人能做到感同身受,生活在民主社会的人们很少能体验到封建社会时期的压制和绝望。所以大家在观看《儒林外史》的时候更像是局外人,在大多数人都无法彻底融入这部作品的情况下,它自然不会被认定为名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根结底,每部文学作品都有独特的立意和受众群。四大名著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的故事能够让人轻松代入其中。如果单从文学成就来看,《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都算得上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希望大家都能抽出时间感受一下古典文学的魅力,毕竟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总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