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读书之要更在老老实实地读书,何需那么多的说教,又是"分级"、又是"必读"等一串说词儿,更无需如此机械。

然而,当下关于阅读确有些关乎是非一类的现象愈演愈烈,又让人不吐不快。

比如关于全民阅读率,近些年来,总体虽以每年零点一二之速度缓慢上升,但细分领域则不堪解读——那零点几的增长多是由所谓数字化的"快餐"、有的甚至是"垃圾快餐"式的东西(许多实在连读物都算不上)在拉动,这种拉动不要也罢;比如我还曾看过近几年中美两国大学图书馆借阅率前十名具体书目的比较,也同样很是无语。一边多是实用流行读物,一边则几乎全是世界公认之经典。

这些正是我思虑再三写就此文的缘由与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文学第一要事还是读经典

这个小标题,在下是套用我国现代出版业的奠基者之一、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的那句"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的名言改造而来。而体味这句话的真谛当首先弄清什么是经典。

——经典是人类文学发展之浓缩精华。

所谓经典,指的就是那些得以流传下来的读物。迄今肯定无人能够精确统计,自打文学诞生以来究竟一共产生了多少文学作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些无从统计的文学作品海洋中得以传承至今者,用"沧海一粟"来喻之绝不为过。因此,所谓文学经典,本质上就是人类文学发展长河中之浓缩精华。

——经典是时代前行之形象写照。

翻开任何一部文学经典,我们总是能够或直接或间接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时代痕迹和演变轨迹。比如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到明清以来的世情小说,从晚清的谴责小说到"五四"以降的新文学,从新中国文学到新时期文学,这样约定俗成概括背后的依据绝不仅仅只是自然年代的演进,更是一个个大时代存在、发展及演变的文学写照,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在这里转化为文学的浓缩与形象的再现。

——经典是文明演进之精髓抽取。

文明与时代当然存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时代一般特指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为依据而划分的一段特定历史时期,而文明则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最高成就和文化的最高表现。文明显然是一个在层级上比时代更广更深的概念。而能够被称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时代演进的形象写照,同时也是人类多种文明的精髓抽取。

比如学者们在描述西方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的文学发展时,一般总是将其概括为从古典主义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样几个大的历史阶段——当然在浪漫主义中又细分成积极与消极两种,在现实主义中也有自然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这样的细分。而隶属于这些大旗下的许多经典作家,如薄伽丘、雨果、福楼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左拉……他们的作品不仅艺术而深刻地表现出他们所生存的那个时代之世相,同时又程度不同地折射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叔本华和尼采等思想大家对世界与对人生的看法。他们的作品既得益于这些大师文明思想的浸润与滋养,又通过自己塑造的形象向更多世人传播着这些哲人文明的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典是文学艺术创新的先锋与魁首。

无论是时代前行还是文明演进,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存在样式,其艺术表现力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她的生存力与传播力,因此但凡被称为经典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无不程度不同地有着自己的创新或绝活儿。如果说此前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那里还表现得比较温和的话,当现代派文学登上历史舞台后,这种艺术创新的频率及力度则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于当时的人们频频发出质疑:这还是文学吗?

有了上述"四大魅力"才能称其为文学经典,读这样的"宝典"又怎能不成为读文学之第一要事?

读经典之余也不妨速览点非经典

如果说现在人们所言之经典,还是前人经过时间检验所认定,大家只是在一种跟随中阅读,未必能真切体会经典之妙谛,那么自己也不妨速览一些目前并未被认定为经典的其他文学读物。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论及在经典范围外的文学读物,本人首推畅销书。

说起畅销书,最初它只是一个纯商业、纯市场属性的概念,特指一定时段内销售量绝对领先的那部分读物,除此并无其他价值判断。比如《百年孤独》这样的文学超级经典,就长期占据文学畅销书榜单之一席。只是由于后来者不断为其加载了种种其他意义,才使得它的含义丰富起来,但畅销依然是它最基础的标准。

也正因其受众面广,将其与文学经典作些比较就成为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由此亦可进一步感知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身为文学经典的《简·爱》和作为超级畅销书的《廊桥遗梦》,虽都是以爱情为题材,且在某种意义上,后者的爱情似乎更加惊天动地;但两相比较,还是会明显感觉到前者意味更加深厚。《廊桥遗梦》中的爱就是爱,一种莫名的三天之爱,起于惊天动地也止于动地惊天;而《简·爱》中的爱则要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得多。当然两者之异也远不止这一点,但经典之为经典的魅力亦正在于此吧。

——畅销书不仅只是好看。

畅销书这三个字儿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为不过只是好看而已。当然这也确是事实,否则何以畅销?但如果认真地多看上几种,你就会发现:畅销书之所以得以畅销,绝不仅仅只是因为好看。它能顷刻间迷倒一众读者一定也有自己的绝活儿,那就是紧紧抓住社会与读者的心理需求,而这种需求基本都是与物质无关而是精神的、是现实中基本不存在或鲜有但又是人们潜意识或心理上所需求、所想象的那些东西,比如对"超人"的膜拜之于武侠,对纯真、纯情的向往之于言情,对好奇心的满足之于悬疑,对窥视欲的满足之于黑幕……而在这些领域,一些品质上乘的作品便畅销起来。

——经典+畅销才是完整的文学。

事实上,我们面对的文学作品远不止于上述两类,且不说还有那难以统计的体量巨大的所谓网络文学。但我以为,即便酷爱阅读,用于阅读文学的时间毕竟也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中,经典+畅销差不多就是完整的文学阅读了。

读文学同时勿忘社科经典

也有人以"百科全书"来喻之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此说也不能称之为过。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涉及的知识面与知识点一定都不是单一的,而渗透最为集中、最为常见者还当属人文社科一类。因此,读文学同时勿忘读些社科经典,对理解文学作品之要义的确不无帮助。

——经典文学是社科之集大成。

"集大成"一说自然有些夸张,但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从引发创作的冲动到作品中的不少主旨,的确都受到社会科学诸学科诸多成果的启发和影响,当然这一切体现在具体作品中要么转化为作品的主旨,要么渗透于人物的言行。比如一些"文化寻根"类作品之于弗雷泽的《金枝》,一些心理分析类作品之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至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社科研究成果在经典文学中的表现则更是常态,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经典文学喻之为"百科全书"也不失为一种形象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鉴别真伪是非还需读原典。

鉴于以上分析,文学作品与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联系可能是创作冲动的"导火索",也可能是全部作品的"精神指南",还可能是某位文学主人公思想与行为的理论逻辑依据……而这一切在文学中的具体表现都有一个作家对原典的理解与转化过程。因此,这些作家理解如何?怎样转化?客观上就对读者提出了如何认识怎样鉴别的要求。这一切特别是如果需要深入理解的话,自然就提出了阅读相关人文社科知识原典的要求,否则将根本无从判断。至于判断的结果无非要么准确、要么变形,前者当然无话可说,至于后者则又要看这种变形是作家的刻意为之,还是对原典真的出现误读。而上述种种的前提就是需要读原典。

——理解真谛也需原典为拐杖。

"文史哲不分"这句俗语是人们对不同人文学科间关系的一种形象说法,有道理但不可全当真,该分时还得分,该辨时也得辨。文学与人文社科经典的确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关系,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要求,其中最重要之处就是要对相关社科知识与研究成果进行文学性转换。也正是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原有那些个领域中的一些精彩很可能变得隐晦、模糊乃至似是而非,这很正常,文学毕竟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与要求,不可能像写论文那般直接引用。只是这样一来,又对文学阅读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更准确地理解某部作品的真谛,还不得不读点相关的文化经典。

读文学更需配以读社会+人生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此话只要不作庸俗解读病态执行就千真万确。也正因为此,我们在读文学的同时也需要读社会、读人生,否则对文学特别是经典作品,要么不懂要么肤浅要么曲解。因此,今天我们怎样读文学?除去前面所言的第一要事还是读经典、读经典之余也不妨速览点非经典和同时勿忘社科经典这三点外,还须加上读社会+人生。社会比经典更复杂,人生比经典更多姿。

"经典+社科+人生",这才是完整的文学阅读。

作者:潘凯雄

文:潘凯雄(知名文学评论家)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