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是广告;2.请复读一遍第一条。

——今天的编辑 门牙

安德鲁森变了。

极简黑白,法式包边,亚克力灯箱,小方块瓷砖……门口有鲜花,里间有水果,橱窗里的蛋糕面包们虽然再不是那些熟悉的名字,但看起来依旧金光闪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门前走过,外摆的鲜花贴着不同数字的价签,会给人一个信号:花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店,服务员招呼你的再不是“欢迎试吃”,而是“我们有美式、拿铁”“水果现在满30减15,要不要看看”——嘿,还兼顾咖啡店、水果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点欧,有点法,还有点意……外。

很多人跟我一样,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安德鲁森已经像大部分本地小店一样全面溃败,殊不知,现在打开地图搜索关键字,出来的答案至少50家起坎。

店员说,以后所有的安德鲁森都会变成这样。尝了一口现在的招牌:奶油酥笛。心里不免打鼓:安德鲁森真的崛起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部分外地人都不识安德鲁森,只有福建人四川人觉得亲切。

朋友@李老师 说,早在他初高中那个年代,安德鲁森曾一度成为成都人心目中高级西点屋的代表。

@吹风 也说,当年的安德鲁森是真的洋气。同学是成都土著,经常去消费。有一次@吹风 陪同学去安德鲁森订蛋糕,店员拿了一本册子出来让他们选。一看价格,都是300往上说。

“当时觉得好贵,但同学说他们家过生只吃安德鲁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春哥

再后来,把安德鲁森捧在心尖尖上过的成都人也见证了它的衰败:每天晚上8点就大喇叭喊打折——打折都没人进去看。

作为成都土著,我对安德鲁森的第一印象也是洋气。

首先是它的名字。所有人跟着汉字读都能拼成英文:ANDERSEN。LOGO上带着高帽子的安大叔和肯德基爷爷用同款慈祥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再来是店里的装修。@吹风 说它:棕里棕气。蛋糕、面包和饼干都被美好地包装起来,放在藤编的筐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小叮当

进店,需要自己拿托盘、烘焙纸夹子选购商品。每拉开一格橱窗的大门,夹子在接收到手掌的握力之后,又顺势把糕点的松软径直回传到手心,扑面而来的香气里,混杂着牛奶和黄油的香甜。

还有就是价格。很多人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安德鲁森贵,对于当年的学生娃儿来说,简直是奢侈品——鸡排三明治从5元一个买起,没过几年已经要12块钱一个了。

我记得我上高中那会儿,每个星期起码有三天的早餐都要在安德鲁森置办。基本都会买鲔鱼香榭。

而且那个时候还不认识“鲔(wěi)”这个字,不好意思讲出声,就默默在心里认半边:“有”鱼香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我每天都在中医附院对门坐78路公交车,车站背后就有一家安德鲁森。鲔鱼香榭6块钱一个,它和普通的蛋糕、面包还不一样,是放在冰柜里的。

三片三角形的吐司被面包碎渣包裹,碎渣都浸润过黄油,烘烤之后,主打一个香酥脆。然后一层鲔鱼块,一层火腿片,间或还能嚼到一些洋葱和黑胡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你的眉毛好像朕

鲔鱼的味道和金枪鱼的味道大同小异,我记得它的保质期超级短,基本都在上市日期的第二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德鲁森在成都兴盛于零几年,在这之前,似乎也是芝芝饼屋、罗莎蛋糕的天下。

九十年代中后期,盐道街岷山饭店的楼下就有一家芝芝饼屋。很多在附近上过学的成都娃儿,第一次在这里吃到了提拉米苏。

当时芝芝饼屋门前的街沿还是一片规划的非机动车停车场。盐道街小学、中学的同学几乎都把自己的自行车停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左右,盐道街小学六年级(2)班全体同学给班主任李老师秘密策划了一个生日。

那是这届毕业班会考前的最后一节班会课,班上最有钱的同学主动请缨,在芝芝饼屋给李老师定了一个生日蛋糕。双层的。

毕业以后,大家小升初,初升高,很长一段时间的同学会之约,结束语都是:芝芝饼屋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圣瑞吉斯

那时,能与安德鲁森同期争辉的,还有罗莎蛋糕沁园。

在安德鲁森到来之前,@李老师 觉得罗莎蛋糕就是最高级的。以至于能够在生日的时候吃到罗莎的生日蛋糕,成了他儿时极大的心理满足。

@Alemela 至今难忘罗莎的铜锣烧。她爱在八宝街那家买,“夹咸菜的,巨好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这样一点都不酷呀呀呀

@Puuucca 记得大学的暑假,重庆同学来成都耍,@Puuucca 就带她到处逛。她指着繁体字“羅莎”的招牌说:这个温莎蛋糕是不是你们成都本地的?

沁园虽然没有罗莎和安德鲁森来得洋气,但好在平价,且稳扎稳打。

@Evelyn 说,每次走沁园门口过,就会想到《沁园春·雪》,很多年来也一直没有搞清楚,沁园蛋糕和沁园饮水机到底是不是同一家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小李榴莲33

@Evelyn 爱吃沁园的三明治。最早买的时候才2块5一个,里面是切成薄片的火腿,还有拌了沙拉酱的玉米粒。就是简单实在的好吃。

要说平价。小草屋最平价。

@昆哥 说他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开始按时上交一些生活费给母亲。他的早餐一直都是母亲在安排。有时候想耍赖不交生活费,老母亲也自有应对方法——

你交了,早餐就是元祖的蛋糕,蒙牛的牛奶。不交,就是小草屋的蛋糕,没有牛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沉迷c

那时,元祖也是所有西点屋的天花板。大福、麻薯、虎皮卷、铜锣烧冰淇淋……再后来就是雪月饼和龙棕。价格虽居高不下,但也不影响一代成都人从上学吃到上班。

也有一些更小众的蛋糕店曾经冒过头。比如马得利,还有现在零星屹立的麦的多。

@莉莉丝 常去倪家桥附近的马得利买蛋挞。她说它是“被安德鲁森取代的一代糕点店”。

麦的多到底卖得多不多我不知道,不过它的草莓蛋糕、黑森林奶香片为人称道多年。有人曾大赞他们家的蛋挞口感很绝,“蛋糕糕体湿润,口味清新”。

哦对,还有顺城街银河王朝大酒店的糕点屋,大业路花园酒店楼下的签名饼屋。再往后面数,大概要数到好利来和爱达乐的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独立面包店的崛起,让这些曾经的“西点屋”生存的夹缝变得更小。它们不再独大,也不再稀奇。

@吹风 觉得是一种气场的消失。

以前安德鲁森走的就是中高端路线,每个面包都像是奢侈品店那般陈列——距离隔得很开,还限量,一款就做两三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是三明治,是黑森林,是拿破仑,是提拉米苏。现在是玛德琳,是恰巴塔,是巴斯克。西点在更新,在迭代,西点屋的辉煌,正在偃旗息鼓。

新安德鲁森早就没有了我所钟爱的鲔鱼香榭,此行随手在陌生的名字里挑选了几样拿回去吃,实话讲,报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我说,安德鲁森的崛起很难。毕竟,人类对西点的口味审美也在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编辑 | 日常从安德鲁森经过的门牙少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已注明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溜达

一点疲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佳宝

红伞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

唯一一张彩色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