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共和国历史上有一位大家公认的“石油赤子”,他就是曾经的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说到康世恩,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可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可是大名鼎鼎的“石油副总理”,曾经闻名全国的“铁人王进喜”就是他的下属。

他和他的夫人儿子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石油事业,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康世恩的石油之缘

康世恩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49年9月25日,那时候玉门刚刚获得了解放。党中央正把工作重心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上来。

那个时候新中国是百废待兴,急需要建设国家的,各个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当时才34岁的康世恩,是清华大学地质系出来的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党中央决定让时任九师政治部主任的康世恩,挑起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大梁。9月28日晚,玉门油矿召开职工大会,宣布由康世恩主持玉门油矿工作。从此,康世恩就在中国石油工业的道路上,一走就是一辈子。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康世恩为了激励大家战胜困难,每每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他和工人们一起住在帐篷里,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寻找油田。

每遇到困难,他就会大声喊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康世恩在学习了苏联勘探石油的经验后,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大胆提出方案,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这是新中国石油勘探零的突破。当时这一发现,还写进了(祖国颂)的歌词。

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他和工人们一起不分昼夜的战斗在一线。当时,1205钻进队队长是王进喜,这个15岁就在油矿当工人的穷汉子,在旧社会,干着最脏最累的活不说,还吃不饱穿不暖,被人看不起。

新中国建立后,康世恩和余秋里发现了这个敢于打硬仗的汉子,把他安排到了最前沿的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进喜为了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发出了为找到油田“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

一天,奋战了4天4夜的王进喜,终于体力不支,累倒在井场边睡着了。康世恩正检查工作到这里,见王进喜睡在地上,怕他着凉生病,忙上前推醒了他。

康世恩命令王进喜去休息,王进喜不肯,康世恩严肃地说“:你是队长,不能垮了,你要垮了,工作进度就要慢下来,全国人民都在等着咱们胜利的消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王进喜靠拼命的干劲,实现了他的诺言,硬是率领1205队,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开创了陆相地层寻找大油田的先河,取得了大庆石油战决定性的胜利,被人们称为”铁人“。

随后,康世恩一鼓作气,又挥师南下,组织指挥辽河,胜利,大港、等石油开发,一个个新的石油基地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康世恩在病危弥留之际,已经不能动弹的情况下,用笔歪歪斜斜地在纸上写下了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个字“油”!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的不是妻子儿女,而是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石油。那么他的妻子和儿女们的状况如何呢?他们理解他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发妻郭效贞

康世恩的第一位妻子叫郭效贞,他二人的婚姻严格的说,算是包办婚姻。1915年,康世恩出生在河北怀安县的一个地主家庭里。

他父亲也是位才子,在县城教育局谋到了一个职位,所以到他这一代也就算得上是书香门第了。从这种氛围出来的他,自然也是儒雅俊秀,极善读书,说亲的踏破了门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18岁的那年,父母就准备为他娶一位世交之友的女儿,叫郭效贞。可是当时,他也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就对父亲说,他要考大学出去读书,不想这么早结婚,而且希望能自己选择伴侣。

结果父亲说:只要你结了婚,生下了孙子,你到哪儿去读书都可以。既然反对无效,康世恩的性格也不是很叛逆的那种,就只好听从家里的安排。

也不是所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婚姻都是不好的。康世恩的父亲是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他对儿媳妇的挑选还是满靠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效贞端庄闲淑,瘦小玲珑,除了看上去身体柔弱了一点外,还是蛮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的。所以康世恩一见之下,也挺喜欢父母挑的这位郭小姐。小两口很合谐,一年后他们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康卫平。

1935年,康世恩所在的河北省立北平高中,也闹起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从这儿开始,他接触到了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和大多数想振救国家于危难的热血青年一样,康世恩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6年,康士恩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地质系。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临走前,他嘱付郭效贞带好儿子,孝敬长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效贞虽然不舍,贤惠的她也能理解丈夫,不能耽误了丈夫的前程,只有依依惜别。没想到这一别就成了诀别。

由于康世恩己经加入了革命,除了读书,还有革命工作需要他去做,所以特别忙碌,常年在外,根本抽不出时间回家看看。

这郭效贞身体本来就虚弱,一个人除了要带着一个呦呦待哺的小孩子,还要操劳家事,一年下来就油尽灯枯,患病离世了。

听到妻子去世的消息以后,康世恩很是自责,他赶回家中,亲自把妻子的后事处理好。临走之时,他专门来到父母房中,拜托父母暂时带着康卫平,他一固定下来就回来接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他深深看了一眼儿子,就离开了家,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过。那个时候康卫平还很小,根本不记得父亲的模样,父子两个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十年之后了。

晚年的时候,他看到家乡发妻的墓地照片,康世恩一眼就认了出来,并对儿子说:“这是你妈的坟”。可见他对郭效贞还是有一份情谊在心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革命伴侣扬华甫

康世恩的第二任妻子扬华甫是在革命队伍中相识的。杨华甫从小就聪明伶利,他父母就把她当作男孩子一样养,让她在学堂里和男孩子们一起念书识字,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女孩子算是凤毛麟角的了。

16岁的时候,扬华甫就接管了山西朔县完小,当上了校长。1936年,扬华甫在当地参加了革命。

1938年,扬华甫遇到了来山西朔县开展战地动员工作的康世恩。康世恩温文尔雅的外表,激情洋溢的演讲,让扬华甫的少女心怦怦直跳。而扬华甫爽快的个性,亮丽的容额也让康世恩的古井微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工作中的接触频繁,一来二去的,二人心中互相之间就暗生了情愫。有一天,在与康世恩谈完工作后,她含蓄地问康世恩对她的印象。

康世恩其实心中早就喜欢这个爽快的姑娘,只是自己结过一次婚,还有一个儿子。他怕扬华甫介意,一直没敢向扬华甫表白。

这时见扬华甫主动提起,他就原原本本地把自己的情况说了一遍。扬华甫听他说了真实情况后,对康世恩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士恩很感激扬华甫的理解,二人终于走到了一起。1939年,二人的结婚申请得到了上级批准,结为了革命夫妻。

在抗日战争时期,二人并肩战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在子嗣上面,却有些遗憾,杨华甫迟迟没得音迅。

1946年,当康世恩收到老家来信,决定要将康卫平接来的时候,先征求了杨华甫的意见。杨华甫很感激康世恩对自己的尊重,她表示康世恩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一定会将康卫平当作自己亲生的孩子来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见到康卫平的那一刻,扬华甫看着眼前这怯怯生生的男孩,就想到他一岁时就没了母亲,十年都没见过父亲,一时间,母爱泛滥。

看到康卫平和康世恩相拥而泣时,扬华甫早已经感动得泣不成声。她上前紧紧将康卫平抱住,康卫平似乎也感受到了扬华甫的善意,他没有挣扎,默默的享受这迟到的母爱。

解放后,扬华甫凭自己的能力和资历,当过石油设计院的党委副书记。也凭自己的善良和用心,让康卫平视她为亲母。大运动时间,母子二人同台被批斗,互相安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康世恩长期忙于石油工作,在外地呆的时间很多,回家的时间很少,扬华甫与康卫平的感情反而还比康世恩深厚。

1993年,74岁的扬华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左手握着刚从巴基斯坦赶回来的康卫平的手,久久不放。右手则握着康世恩的手也不想松开。这都是她割舍不下的亲人啊。

虽然这么多年,他们的心里装的都是石油,但她理解,她当年参加革命的初衷不是如此吗?国为重,家为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儿子及养女

康卫平是康世恩唯一的儿子,他对这唯一的儿子,其实是充满了愧疚的。他在康卫平一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这一走就是十年,童年的康卫平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父亲就是相框中的一张照片,母亲就是黄土陇中的一抷泥土。

爷爷奶奶年纪越大,就越想离家十年,了无音迅的儿子,他们经常背着小卫平流泪,总觉得这孩子命苦,没有爹娘,以后怎么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的一天,康世恩的一个远房表哥无意中在(晋绥日报)中,看见处理“黑茶山空难”人员名单,有个叫康世恩的人。

他就把报纸拿回家给康世恩的三弟看,三弟看着报子上的人,左看右看,觉得是像康世恩,就对父母说,不管是不是,也要试一试。

于是按照报纸上写的地址给康世恩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康卫平的情况。康世恩接到信后,觉得非常惭愧。这么多年因为工作,没管儿子,好在当时日本已经投降了,康世恩觉得可以把儿子接到身边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卫平来到父亲身边后,扬华甫将他视如己出,安排他去读书学习。解放后,因为康世恩留在东北,搞油田建没,就把康卫平送到北京读书。

在北京读书期间,康世恩每次到北京开会汇报工作,才会匆匆忙忙的看儿子一眼。只有一次,康世恩意外的在北京滞留了一天,带康卫平去看了场电影,吃了个饭,买了件衣服。

康卫平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南京军事学院,他就只买过一条毛毯,倒是反复叮嘱康卫平要多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卫平在军事学院毕业后,就进了部队,后来转业回到地方等待分配工作。结果康世恩却对此事不管不问,倒是余秋里同志看不过去,主动帮忙让康卫平到石油部下属的研究院,去当保卫科长。

对于父亲一生廉洁,公私分明的个性,康卫平觉得很平常。他说:父亲就是这么一个人。

1961年的时候,康卫平的妻子怀了孩子,很想吃点酸莱,可是那个年代生活都很苦,这种现在看来很平常的东西,就怎么都买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儿媳难受的样子,康世恩心一狠,就往机关食堂走去。食堂的师傅见首长来了,就问:首长有什么指示。

康世恩很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要几块酸菜,儿媳怀孕想吃。食堂师傅忙拣了几块包给康世恩。康世恩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老是在康卫平面前念道:这也算是多吃多占哪。

好不容易熬过了灾荒年生的几年,大运动又开始了,康卫平在大运动中受到父亲的连累被批斗。

运动后,康卫平还是继承了父亲的石油事业。在石油战线上奋斗了30多年,成为了石油工程技术专家,参加了许多石油工程项目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又任石油工业部基建局副局长,石油工业建设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1994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23年的康卫平早已退休,如今正在安享晚年。

康世恩还有一个养女,叫林宗歧,一直在中国外交部办公厅工作。1993年退休。因为性格低调,知道她与康世恩的关系的人很少。

在康世恩逝死后,康卫平和妹妹林宗歧还一同现身,康世恩曾经读过的田家庄小学,把父亲遗留的17000元稿费捐给了学校。这可能是兄妹二人代父亲弥补对家乡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资料:

《康世恩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康世恩同志生平——中国政府网2009-6-9

“油”,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的绝笔——中国石油石化

铁人王进喜的“严”与“实”——大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