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中医典籍里,有很多对中医临证的描述,诸如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用药如用兵等等。

就中医脏腑气血的调理来说,我们经常听到说脾虚气虚,肝郁气滞之类,按照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原则,虚则补之,郁则散之,与其对应的就是健脾运脾、补气益气,疏肝解郁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即使如此,在实际临证中,还是有“运不好的脾、补不足的气,肝郁难疏”的说法。

意思就是说,脾虚虽然需要健脾,但脾的运化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健运的;气虚补气,似乎也永远补不足;肝郁气滞要疏肝解郁,但那种郁气却又很难彻底疏散,这又如何理解呢?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健脾和益气吧。

中国人对脾胃的重视由来已久,古代中医典籍多有描述,最著名的非“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莫属。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出生后的成长与生存过程里,脾胃起了相当决定性的作用。脾胃强健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才顺利,身体获得的营养物质也更充分,身体的各项机能才能顺利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换句话说,健脾运脾其实就是让脾的消化与运化能力更强大,身体的气血也就越充盈,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身体强壮。

这里就涉及到健脾和益气两个概念,虽然我们常常把它们连在一起,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异。

健脾的目的是实现功能的强大,而脾的功能强大就有赖于脾气的充足。前者可以说是“标”,后者才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本”。

也就意味着,某些情况下,虽然有气虚的存在,但未必已经有了脾虚(运化的衰减),这时候,我们就只需要简单地补气就行了。

当脾气虚已经影响到脾的运化能力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在补气的同时促进其生理机能恢复,这就是所谓的健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一个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消耗气血,也就需要脾源源不断生化气血。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补气”可以理解为一个伪命题,因为它永远也不可能达到静止的满溢状态,这或许就是“补不足的气”的真实含义。

而健不好的脾也是一个道理,既然脾气在理论上是一直亏损不足的,也就意味着脾的运化能力永远也达不到最佳的理想状态。

我们再说说肝郁难疏的问题。

中医对于虚实是非常注重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健脾属于补,疏肝就属于泻。为什么这么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肝主情志,喜条达而恶抑郁,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肝气的郁结不舒。

就像一团毛线,当它被卷成团时,就是能供我们织毛衣的毛线。当这些毛线杂乱无序地地堆积在一起时,那就是“结”了。

这就不得不说我们的心理情绪问题了。人都是情绪化的动物,只不过是程度有差异而已。当遇到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时,首先影响到的就是肝气的疏泄,疏泄失利就成了肝郁气滞了。

而气血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微妙的,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则血瘀,肝的疏泄失利,肝郁气滞还会影响到营血的运行。

这时候的调理,显然就需要疏散那些郁结的气机,就像解开并整理好杂乱的毛线一样,唯有气机畅达了,营血才能不会遇到阻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多少遇到不开心的事,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甚至抑郁,这些都是肝郁的表现。

所以说,肝郁难疏,指的是那种影响气机调达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在,从而导致肝经的气机抑郁不舒。

最后,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运不好的脾和补不足的气,词眼都在“气”上;肝郁难疏的词眼也在“气”上,只不过,前者属于气虚的方面,后者属于气实的方面。

这其实也从反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证据:健脾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动作,疏肝也是一个不大有可能“过”的养生用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要保持好心情,避免心情抑郁,其实就是这两句话的通俗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