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网粉丝突破1000万,距离达到700万粉丝仅时隔一年多的时间,实力再次得以证明。”这是2023年3月,互联网保险测评和决策平台“深蓝保”更新的一条公司动态。

就在深蓝保全网用户数量创下历史新高之际,6月9日,水滴公司发布公告称,将战略投资深圳存真求实科技有限公司(即“深蓝保”),第一阶段占股56%。该消息一经发布,便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深蓝保创立至今已有六年多时间,公司创始人、CEO为许春波,曾在知名互联网公司任职。许春波曾在深蓝保官微公众号发表文章透露“六年时间里,深蓝保已从1个人发展到900人的公司,从零起步到拿到小米集团近亿元投资”。

那么,在创业成果颇丰的时点下,深蓝保引入水滴的战略投资意味着什么?于后者而言,深蓝保有哪些优势被看中?透过这一案例,站在行业维度观测,保险科技以及保险中介领域,又在酝酿哪些趋势性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家头部互联网中介平台,水滴收购深蓝保事件本身,行业更加关心这一举措背后的动因是什么,这就不得不从水滴的经营现状进一步观察。

根据水滴6月2日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水滴实现营业收入6.06亿元,净利润4973万元,连续五个季度保持盈利。同期,水滴保实现首年保费16.92亿元。

“刚刚过去的2023年一季度,水滴公司各业务模块均取得了良好表现,我们对所处行业和自身发展持有充分信心。”水滴创始人兼CEO沈鹏如是评价一季度的经营成绩。

不过,从核心经营指标的同比表现来看,水滴面临着营收、净利双降的挑战。财报显示,2023年一季度水滴的净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6% ,净利润同比下降52.62%。

另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水滴公司(NYSE:WDH)的美股股价持续走低,截至6月12日,年内累计跌幅为25.83%,最新收盘价为2.47美元/股。

事实上,为了改善盈利状况,近一年来,水滴在着力强化降本增效,并追求有质量的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水滴的运营成本下降11%,总运营成本和费用环比下降1.8%;此外,2022年该公司全年销售和营销费用为6.24亿元,较2021年大幅下降近80%,由此间接推动了水滴该年度超预期实现盈利目标,全年净利润达6.08亿元。

不过,面对如今盈利增速的收窄,单纯的“降本”恐难再形成有力支撑,如何进一步“开源”成为新命题。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考量下,水滴选择了战略性投资深蓝保。

根据公告,水滴已就拟议收购深圳存真求实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订立最终交易文件。公开资料显示,存真求实即保险测评自媒体“深蓝保”的运营主体,成立于2018年,主要通过多种线上渠道提供保险知识类内容和保险产品评论吸引用户,并将其转化为保险消费者产生佣金。

根据交易文件,水滴将通过多次交割的方式,以总对价人民币36000万元(受限于一定的价格调整机制)收购存真求实至多100%的股权。公司将在第一次交割时收购56%的股权,预计将于2023年6月完成;公司将在第二次交割时收购4%的股权,在第一次交割后的六个月内进行;三年内收购存真求实剩余40%股权。

拟议收购完成后,存真求实将成为水滴的全资子公司,其财务业绩将在拟议收购的首次交割完成后并入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战略性投资深蓝保外,作为“保险科技第一股”的水滴还在加紧强化自身的科技实力。据水滴方面披露,在技术方面,该公司进一步升级了AI赋能的对话机器人,现在可以独立进行10分钟的通话,有望在更大程度上帮助加速业务发展;在临床试验解决方案业务方面,一季度,水滴成功入组700余名患者,开展70余项临床试验项目,助力120余家药企和CRO的药物研发进程。

由此看来,面对监管趋严、盈利下滑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多重内外部挑战,水滴在试图多条腿走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过来看,作为被收购方,深蓝保有哪些独特优势被水滴看中?其又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深蓝保主要深耕保险科普和产品测评领域,成立至今已在微信、小红书、抖音、B站、知乎等全平台积累了超1000万的高黏度用户。与此同时,深蓝保还提供从风险评估、方案规划到协助理赔的一站式保险服务。

目前,深蓝保已与超50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服务用户83万人,出具保单82万张。2019年,深蓝保还曾获小米集团的战略投资。

除了提供保险产品测评服务外,深蓝保也有着自己的保险经纪牌照,即“专心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该公司总部位于深圳,注册资本5000万元,具备保险网销资质。

提及深蓝保的创业历程,深蓝保创始人曾于2022年8月发表文章透露,深蓝保起初靠输出保险测评文章获得高度关注,六年的时间,从当时的第一篇推文,到现在已成长为有近200人的内容创作团队,公司全体员工已达900多人。

从商业模式上看,成立伊始,深蓝保致力于成为“保险行业的科学翻译官”。不过,2019年之后,深蓝保开始转型布局保险产品销售业务,在此阶段,该公司获得了小米科技的近亿元首轮投资。

彼时,许春波曾表示,完成此次融资后,深蓝保将持续完善并提高产品、服务、法务等能力。除了保险测评外,深蓝保后续也会在产业链中进行深耕,帮助更多消费者认识保险、买对保险。

当然,无论是内容运营还是产品测评、产品销售,将“线上”作为主战场的深蓝保,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也少不了科技层面的大量投入。据悉,近几年深蓝保累计在科技投入6000万元。

然而,长期的科技与内容运营投入,恐让深蓝保不可避免对资金支持形成一定的依赖,这也是很多科技企业发展成长面临的挑战之一。

对于IT系统的搭建与完善,许春波曾感慨“这些投入都是创业第一天想不到的;蜻蜓点水的投入,创造不了大的价值,所以在保险顾问、理赔售后等环节,我们也加入了巨大的投入”。

有保险中介公司内部人士告诉『A智慧保』,无论是互联网保险中介,还是保险科技公司都会或多或少面临资金持续投入的压力,特别是当前互联网保险用户增长进入瓶颈期,像深蓝保这样的中小型平台,想要继续实现经营突破,引入头部企业的战略投资,不失为一种资源互补、强强联合的举措。

对于深蓝保的业务优势,有接近该公司的合作单位对『A智慧保』分析称,深蓝保积累了较强的内容科普能力及前后端的用户转化能力,于水滴而言或是优质的获客转化渠道。此外,受监管规范等因素影响,水滴近年在加大布局线下队伍,而深蓝保也有线下团队,或可充实水滴的区域人力。详见:

2022年11月26日

水滴加速线下布局:招聘两大分公司负责人,6大岗位储备人力

此言不虚,有水滴公司内部人士也对『A智慧保』透露,“他们的主营业务和水滴的业务板块比较契合,可以丰富现有服务场景,提高公司全渠道的内容能力”。另有相关媒体报道,水滴战略投资后,存真求实未来依然将保持独立运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近年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提速,以及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监管趋严,类似水滴收购深蓝保这样的横向投资或兼并购案例并不鲜见。

典型的如,2018年,车险科技平台“车车科技”通过收购大型保险中介泛华金控旗下的车险业务板块,获得了泛华19年来积累的线下财险服务机构、全国性保险经营牌照以及100多个城市的设施网络,填补了车车科技的线下业务短板。

同样,头部保险中介泛华在转型开放平台的同时,亦实施了并购策略。继2022年11月,泛华宣布收购业内MGA平台中融慧金后,今年2月6日和8日,又宣布已与吉林中吉和武汉泰平两家保险代理公司签订了正式收购协议,分别持有二者51%股权。并且,按照泛华规划,未来几年内,还将投资或收购20-30家中小型保险机构。

对此,曾有市场人士分析称,泛华密集收购优质中介机构,或是想通过收购快速做大规模,并将平台的资源和能力尽快释放到市场。

2023年2月15日

泛华开放平台“生意经”:加速并购整合、探路MGA,中介转型新出路?

早在2021年,慧择也曾宣布拟控股收购湖北盛世安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只不过这一交易最终于2022年初宣布终止。

透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收购成功与否,不少头部保险中介或保险科技公司,皆试图通过并购或战略投资的方式做大做强。站在行业维度看,这也折射出行业市场化整合加速的趋势。

头部横向并购加速之下,于行业而言将产生哪些深层次影响?

首先,从头部保险中介或保险科技平台来看,横向并购一方面有利于自身市场份额的提升或推动转型改革,起到抬升公司估值的作用;另一方面,并购也是一项具有风险性的投资,未来投资项目是否会带来稳健盈利,以及能否顺利参与到被投企业的公司治理、经营发展等,都存在一定的变数与风险。

其次,对于被投平台来说,被头部“看中”纳入麾下,往往可以获得充足的资金与技术、业务资源等加持,同样也可把一部分的市场风险分担给投资方,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协同发展的效应,但相应的也可能失去既有的“自主性”。

再次,对于其他中小竞争主体而言,随着头部兼并购案例的增多,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中小平台的生存空间恐将收窄,特别是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在监管趋严、增长变缓的大环境下,经营压力或将更加沉重。

回到此次水滴收购深蓝保,未来能否形成强强联合的效应,并带动市场并购投资潮,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