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还原东线烽火——《解放》五部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聊聊苏联电影《解放》五部曲。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Огненная дуга / Osvobozhdenie: Ognennaya duga (1970)。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Прорыв / Osvobozhdenie: Proryv / Liberation: Breakthrough (1970)。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 / Osvobozhdenie: Napravlenie glavnogo udara / Wyzwolenie III: Kierunek głównego uderzenia / The Direction of the Main Blow / Befreiung / The Great Battle / Liberation (1971)。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Битва за Берлин /Osvobozhdenie: Bitva za Berlin / Liberation IV: The Battle of Berlin (1971)。

片名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Последний штурм /Osvobozhdenie: Posledniy shturm / Liberation V: The Last Assault (197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60年代,苏联政府对西方电影界对于二战东线战场的忽视感到颇为不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备受赞誉的《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1962),因此苏联决心弥补这一历史空白,制作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解放》。一方面是纪念那场战争,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向世界展示苏联在二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继史诗巨片《战争与和平》之后,苏联电影界再接再厉,倾力打造了大型历史电影史诗《解放》。这部影片并非单一作品,而是由五部相互关联、各自独立的电影组成,分别是《解放1:炮火弧线》《解放2:突破》《解放3:主攻方向》《解放4:柏林之战》《解放5:最后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部都精心雕琢,深入描绘了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上的英勇抗争,以及他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磨难与胜利。

这些影片不仅展现了苏联士兵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也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更揭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民族荣耀。

《解放》系列电影以其宏大的叙事、细腻的刻画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让我们能够永远铭记那些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这五部巨片经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修复计划(Mosfilm Cinema Concern),迎来了焕然一新的重生。这次数字修复工程,于2020年圆满完成,使得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以更为清晰、细腻的面貌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

经过修复的《解放》系列电影,画面更加清晰,音效更加震撼,对比《自由战士》《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等几部老片,修复版的《解放》观感要好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精准忠实地再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战争场景,每一帧实拍画面都仿佛将观众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片方在道具筹备上未能觅得真正的德国虎式或豹式坦克,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苏联坦克工厂对一些现有的坦克进行改装,使其在外形上极尽逼真地模仿了纳粹坦克。尽管这些改装坦克在细节上或许难以与真实的纳粹坦克完全吻合,但它们仍在银幕上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在角色塑造方面,影片也力求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历史人物都是由来自对应国家的演员出演。不过由于没有美国制片厂的参与,波兰演员斯坦尼斯瓦夫·雅斯基维奇被选中饰演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在影片播放银幕演职员表时,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非苏联演员的名字和他们来自的国家都被一一识别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影片在历史还原度上可谓下足了功夫,每一处细节都力求精准,也正因为还原度高,需要观众对二战历史有相当的了解。

否则对于那些对二战历史不太熟悉的观众来说,真的会被虚假宣传误导,误以为美国人真的将国旗插在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1:炮火弧线》讲述了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这场战役发生在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之间,地点位于库尔斯克地区。德军计划使用4个集团军,从南北两端自中央夹击,意图合围并歼灭在库尔斯克以西的中央突出部的苏联红军,从而重夺战略主动权。然而,由于苏联红军事先得知了德军的进攻计划,并建立了三道纵深梯次防御线,以及部署了庞大的兵力,德军的进攻步调缓慢且付出了惨重的伤亡。

库尔斯克战役不仅是德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略性大规模进攻,而且也是整个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掌握着有限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点。然而,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被迫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则借此机会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双方共投入了超过150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坦克数量近8000辆,创下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的纪录。尽管苏联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损失了80多万兵力和3千多辆坦克,但他们的胜利使他们从此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失利使他们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再也无法对苏联红军产生致命威胁。

库尔斯克战役标志着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彻底失败,也为苏联红军最终赢得战争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2:突破》讲述了1943年后半期的二战大事件。

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

战役开始时,英军和美军分别从西西里岛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发起了登陆行动。英国第8集团军由蒙哥马利指挥,从岛的东南部登陆并向墨西拿推进;而美军第7集团军则在巴顿的指挥下,从岛的西南部登陆,意图将敌军一分为二。盟军的这次登陆行动经过精心策划,利用了天气和战术的突然性,成功地突破了德意军的防线。

在登陆之前,盟军还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战役欺骗行动,通过将一个假扮成高级参谋的尸体漂浮到西班牙,使德军误判了盟军的登陆方向。这一行动成功地吸引了德军的主力,使其将重兵部署在错误的方向,从而为盟军的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夺取制空权,盟军起飞了大量飞机对西西里岛上的敌人阵地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为登陆行动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支援。在登陆后,盟军还迅速在西西里岛与北非之间的班泰雷利亚岛屿展开行动,俘虏了大量意军士兵。

经过激烈的战斗,盟军最终成功夺取了西西里岛,不仅实现了对意大利的直接进攻跳板,而且在政治上强烈震撼了已经动摇的意大利政府,导致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这场战役的胜利为盟军打开了从南部登陆欧洲的大门,并对整个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中,希特勒决定营救墨索里尼,主要是因为他意识到墨索里尼的政治幻梦对德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意大利的败落和墨索里尼的困境,使德国在战争中的处境变得更加困难。

当时,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军方关押在大萨索山上。为了营救他,德国制定了名为“橡树行动”的救援计划。德军无线电侦测部门发现了墨索里尼可能被关押的地点,并选择了使用滑翔机进行机降,因为大萨索山海拔高、空气稀薄,不利于伞降。最终,斯科尔兹尼上尉被选为执行此次行动的负责人。

这次营救行动的成功,进一步加深了德国与意大利之间的联盟关系。希特勒将意大利更紧密地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使两国在二战中的命运更加紧密相连。然而,这种紧密的联盟关系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整体形势,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国和意大利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解放基辅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11月3日至11月6日,是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上取得的重要胜利之一。基辅是乌克兰的首都和重要城市,自1941年起被纳粹德国占领,成为了苏联红军解放的重要目标。

苏联红军在解放基辅的行动代号为“基辅攻势”,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最终于1943年11月6日成功解放了基辅。这次胜利对于苏联红军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和象征意义,标志着他们开始向西线推进,逐渐将纳粹德军赶出苏联境内。

基辅的解放也给了苏联人民以希望和信心,激励他们继续为保卫祖国、消灭法西斯侵略势力而奋斗。这场战役虽然在纳粹德军撤退时基础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对于苏联人民来说,基辅的解放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的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中的德黑兰会议是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美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对德作战问题,并涉及分割德国、建立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巴尔干、法国、远东、芬兰以及波兰疆界等问题。

在会议中,三国首脑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即进攻西欧的“霸王”战役和进攻法国南部的战役于1944年5月同时发动,登陆兵力达100万人。苏联则承诺在同一时间向德军进攻,以配合盟军西线的行动。这个决议在后来得到了落实,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此外,苏联在1944年6月22日发动了白俄罗斯战役,也体现了其在配合盟军行动方面的决心。

会议还发表了《德黑兰宣言》,宣言宣布三国就消灭德军的计划达成了协议,并将协力在战后创造和平。这份宣言展示了三国在战争中的团结和对和平的共同追求。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它解决了美英苏三大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增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巩固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与合作。这次会议不仅加速了战争的进程,也为盟国今后解决其他各种问题和合作重建战后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3:主攻方向》关于苏军在白俄罗斯的作战。

十次斯大林突击,是对1944年苏军战略总攻的一种概括,十次突击解放了几乎全部沦陷国土,把战场推到了国境之外,苏德战线由4450公里缩短到2250公里;德军共损失160 万兵力、坦克和自行火炮6700 辆、火炮和迫击炮2.8 万门、飞机1.2 万架;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从五十年代末起,苏联有关著作一般不再使用十次突击的提法,而以51个战略性关键战役代之。

苏联红军在白俄罗斯的作战开始于1944年,作为苏联对德军十次打击中的第五次。在二战后期,苏联人在白俄罗斯的作战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篇章。这次战役是苏联红军对德军进行的一系列打击中的一次关键行动,对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苏联红军使用了大量的火炮、坦克和作战飞机,采取了两侧平行追击结合正面追击的战略,深远纵深合围德军重兵集团。这次战役中,苏联红军的航空兵出动了大量飞机,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空中支援。

在战役过程中,苏联红军在多个地段同时突破德军的防御,成功合围和歼灭了德军在维捷布斯克和博布鲁伊斯克等地的翼侧集团。随后,苏联红军继续向明斯克方向实施向心突击,进一步扩大了战果。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展现出了出色的战斗能力和组织能力,有效地协调了不同兵种之间的合作,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的“刺杀希特勒”事件在第三集也就16分钟的篇幅。

二战后期,即1944年7月20日,德国国内爆发了一场针对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刺杀行动,即“7·20事件”,史称“瓦尔基里行动”(Operation Valkyrie)。这次行动是由一批反对希特勒统治的德国军官和政界人士策划并实施的,旨在推翻纳粹政权,结束战争,并为德国寻求一条和平之路。

在事件当天,即1944年7月20日,密谋集团的核心成员克劳斯·格拉夫·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利用参加高级统帅部军事会议的机会,将一枚定时炸弹放置在希特勒的会议室。然而,由于一系列意外因素,如会议时间的提前和炸弹数量的减少,炸弹爆炸的威力被大大削弱,希特勒仅受轻伤,而施陶芬贝格则趁乱逃离现场。

事件发生后,纳粹党卫军迅速展开对参与者的清算,大量军官被逮捕和处决。斯陶芬贝格等人被捕并遭严刑拷打。希特勒亲自主持了对参与者的审判,并迅速处决了包括斯陶芬贝格在内的许多密谋者。此次行动失败后,纳粹政权对德国军政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恐怖镇压,成千上万的人遭到逮捕、审讯和处决,甚至牵连到了他们的家人和朋友。

这次事件对德国战争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加速了纳粹政权的崩溃,也为二战的结束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4:柏林之战》中,苏军开始进攻柏林,斯大林与其他盟国进行谈判。

《解放5:最后一击》讲述了最终占领柏林的欢乐和悲剧。

柏林战役,也被称为柏林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自1945年4月16日开始,至5月9日德军投降结束,历时近一个月。

在战役开始之前,苏军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大量兵力,共计250万部队,配备有大量的飞机、火炮、坦克等武器装备。他们的目标是对抗德军的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80万人。

战役过程中,苏军先后突破了奥得河、尼斯河防线,对柏林形成了包围。在对柏林的强攻中,苏军采取了多路向中心突击的战术,经过激烈的巷战,于4月27日成功突入柏林中心区。29日,苏军开始强攻国会大厦,而希特勒在30日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5月2日,柏林的卫戍司令H.魏德林将军率部投降,标志着柏林战役的结束。在战役的最后阶段,1945年5月9日,德军统帅部代表W.凯特尔元帅在柏林签署了向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莫斯科无名烈士墓前的大理石墓碑上面镌刻着两行文字:Имя твоё неизвестно. Подвиг твой бессмертен。意思是“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简短的文字承载着无尽的敬意与哀思。先烈们他们的名字或许并未被世人广为传颂,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却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我们要铭记烈士们的牺牲和付出,勿忘历史,缅怀先烈。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准再现东线史实,

警醒观众辨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