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北京市医保局发布通知,自7月1日起,将包括“试管婴儿”(IVF)、人工授精等在内的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将纳入北京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新生儿出生即可享受医保待遇。此举将给不孕不育夫妇带来实际的好处。

根据最新通知,经过检查初步诊断存在导致不孕不育的病症,想要采取人工授精或体外受精等辅助生殖技术的北京本地夫妇,可享受医保报销,但不包括外省来京就医人员。“外省来京就医人员报销待遇请咨询参保地经办机构。”北京医保提醒称。

辅助生殖是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合子、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实现生育目的的技术。北京纳入医保的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具体包括促排卵检查、精子优选处理、宫腔内人工授精术、精液冷冻复苏、经阴道穿刺采卵术、胚胎形态学评估、囊胚培养、体外受精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术等。

2022年2月,北京就已经出台了《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调整了门诊治疗中常见的上述16项涉及人群广、诊疗必需、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的相关费用。

北京医保局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是在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背景下的最新举措。去年全国新生儿数量降至每千人6.77人的历史新低,预计2023年出生率将进一步下降。

今年年初,国家医保局发文称,将逐步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今年5月,辽宁也已经计划从7月1日起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

专家认为,这将极大程度上减轻不孕症家庭的医疗负担,将使得更多的不孕症患者,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家庭进入辅助生殖技术的治疗行列。

目前,尚未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地方也在积极观望。第一财经记者6月15日晚间了解到,上海相关专家也将于近两日就促进辅助生殖项目召开研讨会。

生殖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今年早些时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出台国家层面的相关细则之前,还有待明确的问题包括:适用医保的年龄段、覆盖多少个体外受精周期、医保的药物使用、手术操作和实验室培养的费用如何定价等等。

黄荷凤强调,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主要目的应该是针对不孕不育或者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帮助不孕症和遗传病家庭,因此适应证的掌握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尽管不孕症人数增多的趋势突出,但黄荷凤强调,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做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是治疗不孕症的最后一步。她还表示,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并非首选,保证妇幼健康,促进适龄夫妇的健康生殖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