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稿定素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稿定素材

一周之内,A股中被摘牌的房企名单又被拉长了。

多了一些熟悉的老面孔:曾经的千亿房企蓝光发展、两千亿房企阳光城等,都站上了天台,接受资本的优胜劣汰。

只是它们身上的巨额债务,不能随着壳一同消失在市场中,并且,退市还带来了自身信用的崩塌、债务重组中谈判筹码变少。

复生的希望,更渺茫了。

有的房企意识到这一点,纷纷用上大股东高管增持、置入母公司优质资产等手法花式保壳。

自家人的慷慨解囊让业界感动,但不一定能感动资本市场。

债务重组变得困难

债务重组变得困难

“壳”的上市地位,主要功能在于融资

上述退市的房企,多数在2021年已经爆发流动性危机,由于债务持续违约,亏损扩大,步入ST行列已有一年以上。

内外融资能力早已被削弱。

哪怕是去年“三支箭”暖风拂过,无论是债券融资、还是增发配股等方向,都难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当时市场的观点普遍是:未出险、相对稳健的房企更有机会率先获得融资支持,以解决其短期融资性现金流问题。

这些更早掉进深渊的房企,只能通过卖资产、销售回款来填补流动性窟窿,但都是杯水车薪。

*ST阳光城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公司逾期未偿债务的本金已超过600亿元,担保总计金额达到了711亿元,超过母公司净资产的100%。

再看*ST蓝光,截至去年年底,公司净资产已跌至-238.7亿元,而光是短期有息负债就达到504.57亿元。

沦落到资不抵债的境地,最终还是被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借用一位房企人士的话来说,退市就是走个过场,留在资本市场的实际意义不大了

“至少不用整天担忧股价波动,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司运营和重组事项上。”

但房企不能忽略的一点是,退市后庭外债务重组会变得更棘手

首先,不少房企的庭外债务重组协议中,“债转股”是主流方案。

按照退市流程,公司股票将从主板退到三板,进行定期小额流通交易,但一般到了这个阶段,股价就值几毛钱,资产没保障,很多债权人不愿意接受这种非流通股

因此,债权人会投向现金、债券置换、展期等选项,标普认为,若房企动用现金来支持股价以避免退市,那么其可用于偿债的可用现金或会减少。

另一方面,退市也打击了房企的信用资质,这时想要引入战投,进行市场化的重组并非易事。

股东这一方也容易失去耐心。标普提到,退市导致创始股东所持的股权价值缩水,部分股东或对庭外重组的积极性下降,要求庭内重整

但庭内重整是个大工程,程序限制严格、耗时长,大部分房企可能会在繁琐的程序中消耗过多,也无暇顾及恢复经营。

最终的命运便可能是:失去重整价值滑向破产清算。

最危险的时刻尚未过去

最危险的时刻尚未过去

同样是“披星戴帽”的房企,*ST泛海控股打算死磕到底,公开向投资者表示“没有退市计划”。

5月初,当泛海股票收盘价连续13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时,泛海控股董事长栾先舟和总裁刘国升等董监高率先护盘,多次顶格增持泛海股票

另外,控股股东中国泛海还计划三个月增持金额4000万元至8000万元,一致行动人华馨资本、通海置业合计增持金额为2500万至5000万元。

一通高额增持刺激之下,泛海股价终于重回1元/股的警戒线以上。

卢志强松了一口气,只有先稳住股价,才能顺利启动重整,后者是公司“保壳摘帽”的根本。

泛海之外,ST世茂、金科股份、荣盛发展、ST宋都曾尝试用增持手段托住股价。

荣盛发展,前不久刚拟定增募资30亿元补血,如果沦到退市局面,融资只会更加不确定。

于是,荣盛发展加大油门,向母公司要来了热门的新能源业务进行资产重组,由此手动进入停牌模式,延缓了股价下跌。

停牌后,荣盛发展又马不停蹄宣布了股东增持计划。计划中,荣盛发展的董监高拟增持金额合计不低于7565万元,且不超过12050万元。

一套组合拳下来,复牌后的荣盛发展连收5个涨停板。

但更多时候,增持更像是“治标不治本”的止痛药。

5月增持后,泛海收获了片刻安宁。可到了6月,公司股价又开始自由落体,连续多日跌破1元大关。

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有赶紧减轻负债、改善盈利能力,才能真正逃出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