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修县以打造“中国·稻虾乡里”人才培养基地为重要支点,探索校地企“联姻”新路径,组建一批“专家团队”赴田间地头、培训学校、重点产业村开展“问诊式”技术指导和“孵化式”专题授课,培育乡土人才,赋能稻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摆脱传统农技下乡的惯性思维,转变方式方法,成立由江西农业大学教授阮记明担任顾问的专家团队,通过科技下乡与技术上门、实地讲解与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问诊式”技术帮扶,用“田间课堂”提高农户技术能力,培育一批本土“田专家”“虾博士”,促进稻虾产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技术团队赴三角乡“稻虾乡里”养殖示范基地调研共计10余次,提出专业化意见20余条,手把手向近100名农户传授虾苗识别、病虫害防治等知识。

“孵化车间”建到“培训学校”。围绕稻虾综合养殖主题,建立江西虾谷小龙虾培训学校,本着提供专业化、可复制的农技为抓手,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和科普讲座,并邀请农业及水产专家专题授课,实现以“名师带名徒”方式,提高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产业“孵化率”;组织80名稻虾养殖大户赴湖北潜江潜网集团开展学习交流、技术研讨,有力拓宽稻虾农户的“前沿视角”,强化了“知识武装”,做到以“知识日日新”推动“产业日日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开展相关培训30余场,培训人数达96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册。

“优势资源”站桩“重点产村”。乡村要发展,关键在产业,重点在人才。聚焦乡村产业缺技术、缺人才的瓶颈问题,借助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优势资源,统筹安排5名专家教授挂点3个重点产业村,形成技术骨干与重点产业村“结对子”,打通新知识“点对点”传授、高技术“一对一”指导的“最后一公里”,切实以人才之智为重点产业村“把脉问诊”。据了解,通过科学指导养殖户采用无环沟平养稻虾连作新模式,可实现养两季虾种一季稻,水稻农药化肥减量约40%,稻虾亩产年均增收4000元,做到了经济又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