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牌照审批放缓、牌照获批难度大。消费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包括消费贷款在内的金融服务。从面向客群来看,传统银行定位于收入稳定、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贷款审批较为严格,而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面向的是传统银行无法覆盖的长尾群体,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传统银行需当地有营业网点方能展业,消费金融公司可全国展业。2018年-2023年,消费金融牌照获批9家,平均每年不到两家,牌照获批难度大。

图1:获批消费金融牌照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入局消费金融行业。近两年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苏宁消金、华融消金2022年的资产规模分别为38.78亿、78.15亿,净利润分别为0.11亿、0.26亿,经营状况不佳。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及流动性紧张开始出售苏宁消金牌照。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受监管政策影响,开始业务收缩,回归主业,出售华融消金牌照。

2022年南京银行收购苏宁消金并增资到50亿,持有苏宁消金66.92%的股权,并更名为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进入到消费金融行业。2023年宁波银行实际缴纳新增出资额35亿元购买华融消金的股权,持股华融消金92.79%的股权,并更名为浙江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到消费金融行业。消费金融牌照的稀缺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一定的估值溢价。

城商行消费金融公司净息差较低。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获批的消费金融牌照为31家,6家为国有大行及股份行持有,16家为城商行持有,其余9家为产业公司持有。

消费金融公司披露的报表有限,无法从净利息收入、生息资产测算净息差水平。考虑到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模式单一,营收多为净利息收入,资产多为发放的贷款,因此用营收/资产估算净息差。股份行及国有大行持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净息差水平较高,分别为11.95%、11.37%,城商行持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净息差偏低为8.23%。

股份行及国有大行持有的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模式多为自营模式,采取线上放款或线下直营团队放款,资产规模较大,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城商行持有的消费金融公司多为助贷模式,借助借呗、美团、携程等互联网流量发放贷款,手续费佣金占比偏高,导致净息差偏低。

产业持有的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成本高,贷款产品定价偏高,导致其净息差偏高,但相应的不良及核销坏账的比例也偏高,其ROA为1.45%,不及股份行的2.28%。

表1 消费金融公司净息差情况

表2 消费金融公司ROA情况

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2022年核销率大幅上升。招联消费金融以自营线上放款模式为主,放款的单笔金额偏小,业务及管理费主要为研发及员工成本,占比偏低为1.36%。兴业消费金融展业模式主要为线下推广,由直销团队采用“上门收件、亲核亲访”的模式,放款的单笔金额偏大,业务及管理费主要为员工成本及专业服务费、保险费,占比较高为3.46%。

招联消费金融2022年核销的金额为103.52亿,同比增长91.70%,核销率为6.69%,逾期率为4.35%,较往年增长0.62%个百分点。兴业消费金融2022年核销的金额为33.00亿,同比增长57.49%,核销率为4.62%,逾期率为3.45%,较往年增长0.49%个百分点。

核销坏账大幅上升反应出在宏观经济不景气,居民收入下滑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线上、线下消费贷款均受到较大的影响,周期性较为明显,线下直营的模式在控制坏账率方面优于线上。

表3 招联消费金融经营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4 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经营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样本城商行消费金融公司核销前的不良率偏高,盈利能力承压。样本城商行消费金融公司1、2均为线上业务为主,通过助贷的方式发放贷款。样本1、2的2022年核销前不良率分别为5.10%、6.05%,核销前的不良率偏高,考虑到其净息差较股份行低,业务及管理费占比偏高,盈利能力承压。样本银行核销的不良率较股份行偏低,主要系其放款规模增长较快。

表5 某城商行消费金融公司2022年经营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类消费金融公司的核销及逾期率偏高,业务更为激进。马上消费金融为产业类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业务主要为线上业务为主,目前未见公开披露最新的审计报告,最近一期披露的审计报告为2020年。马上消费2020年的业务及管理费为20.56亿,其中11.56亿为代理催收费。2019-2020年的核销率分别为11.91%、13.31%,核销率偏高,逾期率分别为6.88%、8.23%,远高于银行系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

表6 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7 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经营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