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即有人曾评价过陈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诣和声誉都超过了文征明,成为继沈周之后的吴门大家。明清以来画家,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受他的影响很深。他与徐渭齐名,人称“青藤白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淳是个十足的“富二代”, 陈淳自小生活环境优渥,一直到而立之年都在以文征明为核心的苏州精英圈子里受熏陶教育,对做官也没什么兴趣,淡于仕途,流连诗酒临泉。因此他的画悠然意远,潇洒自得,有一种无欲无求的出尘气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淳:(1483—1544),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 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现存的陈淳作品大部分均在博物馆收藏,民间甚少得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淳出生在一个文人士大夫家庭里,他的父亲陈钥(1464-1516年)陈钥与文徵明为通家之好,相交二十余年,情谊笃厚。陈氏为吴县富饶大族,与同乡王鏊、吴宽、史鉴、沈周等人交游密切,沈周屡有画作赠与陈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淳既有家学渊源,又师从文徵明学习诗文、书法、绘画,青年时便崭露头角,选补邑庠生,“时流推高,令誉日起”。许多年长名士都引为忘年交,如他甲戌(正德九年,1514年)所画的一幅《湖石花卉图》扇面上,就有唐寅、祝允明、邢愿、文徵明诸名家题和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淳20至30岁这段时期里,与其师文徵明相处融洽,经常一起游冶、宴饮、唱和,并与文氏的门生和文友交往密切。他的书法和绘画明显地受到文徵明的熏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他对祖父的至友沈周亦心仪手追,反映在他早期的花卉画上,技法不脱文、沈两家法门。创立文人写意花鸟画的新风格,自他之后,激起了水墨写意画系的波涛汹汹,汇成了花鸟画历史上又一高峰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淳的花鸟画充满着田园诗般的情境和生趣,画幅不大,但神动有趣,耐人寻味。陈淳把文人画的平淡素雅表现到了极致,一生所作的写意花鸟画,始终交替运用纯水墨与浅设色两大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淡彩作品,水墨八九分,而色彩只有一二分,且是单层罩上。多是一花半叶,淡墨欹毫,以剪裁取胜,尤其是长卷和册页中的物象,虽是一枝半叶,画意却没有“残缺”的感觉,反而是“一花一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淳是画史上称之为“吴门画派”中的一员,然而他在绘画上能超越其师文徵明,不受文派主体画风的羁束,在花鸟和山水画领域俱能另辟蹊径,别成新调。就他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而言,称得上是“吴派”中仅次于沈周和文徵明的第三号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淳自中年以后,思想发生了转变,在“济世终无术,谋生也欠缘”的境况下,抱着儒家退则独善自身的信念,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寄情山林,以书法和绘画艺术抒发自己的心志和性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和业师文徵明在人生观念和艺术志趣上产生了歧异,加之文徵明在嘉靖二年至六年(1523-1527)北上京城,入翰林院任待诏之职,两人乖隔达七八年之久,更造成彼此交情的疏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淳放逸不羁的性格,引致他在艺术上摆脱了文徵明的束缚,走出一条发展个性的道路。自40岁直至55岁的十余年间,他逐渐磨砺出自己的风格面貌,以致到陈淳晚年,文徵明也不由得叹服道“道复游余门,遂擅出蓝之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淳在晚年与文徵明也不绝来往,50岁以后之事,对业师仍然敬仰不已,并无慢怠之意。晚年时期,约55岁至他谢世的61岁数年,其艺术臻于纯熟和自如的境地,在吴派画家中,卓尔超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0月21日,陈淳因患疾去世,享年六十有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