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氏,是英国公唯一的嫡女,从小骄傲到大,诸事顺遂,唯独在婚姻上栽了个大跟头。

新皇登基,英国公府缺新帝信重,他需要沈家来牢固和新皇帝的关系;沈国舅则需要有声望,有根基,有人脉的英国公府来提升自家势力;邹家需要继续跟沈家维持姻亲关系,以持续获得利益。

于是,沈国舅娶了英国公嫡女为妻,同时纳了小邹氏为妾。

邹氏是为了皇后母子而丢了性命,沈家将对大邹氏的愧疚全部补贴到了她的妹妹小邹氏身上:皇后封了小邹氏诰命,沈国舅宠妾灭妻,总之,将小邹氏惯得无法无天。

英国公对皇上做媒的张、沈联姻是诚意满满的,明知沈国舅是个有嫡子嫡女的二婚男,还是将自己最疼爱的嫡女送过来做了填房。张家也是明理之人,也是想着和小邹氏好好相处,没想到小邹氏嚣张跋扈,不但把持了大半个国舅府,还处处与张氏作对。

面对不如意的婚姻,张氏婚后连门都懒得出。

直到小邹氏害的张氏早产,挑了张家底线,张家将家事上升为国事,皇室夺了小邹氏诰命,还派人打了她五十嘴巴,将脸打坏。

这时的沈国舅马上想到的是自己的前程,一番权衡利弊后,决定给小邹氏切结书一份,让她另嫁。

哪是什么发自真心地为小邹氏好,为邹家好?牺牲张氏、委屈张氏给小邹氏体面,慷他人之慨多容易啊,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沈国舅立马翻脸,小邹氏甚至邹家分分钟可以当炮灰。

当然更不是为了表达对张氏的愧疚,他这样一番神操作,众人只会猜测张氏善妒,张家仗势,不肯容人。

总之,恶果小邹氏受着,恶名张家担着,沈国舅还落下一个重旧情、心软,为邹家拖累的好名声。

02

看透沈国舅的张氏,决定自己立起来,为孩儿也为自己搏一番天地。

确实,府里的奴才都敢对当家主母动手,今儿推搡,让她早产,明儿可不得爬到她头上,动她的孩子?

父母年岁已老,真有一天走了,哥嫂毕竟隔了一层,自己不为孩儿打算谁会为他打算?

那时,他们娘俩真就会成为人们口中的笑话,连家中下人也敢怠慢。

张氏开始支棱起来,从婚后闭门不出到主动操持满月酒,重新亮相人前。

张氏也不再和沈国舅冷战了,因为她已经不再在乎沈国舅爱不爱她,她要的只不过就是两人搭伙过日子罢了。

一旦张氏想通了、看淡了、放下了,当年那个傲娇的张家嫡女又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宫变,国舅府里遭劫财。张氏想不通,居然有胆肥的贼盗欺上她的门。后来,她才转过弯来,她出嫁了,现在的家姓沈,不姓张。

张氏不愧为将门虎女,不但亲自射伤数名贼人,还削下俩贼的耳朵,摔在地上喂了黑獒。

从那以后,张氏的日子过得相当有派头:沈府上下见了张氏绕着走,侍妾不敢顶嘴,继子女不敢啰嗦,甚至参加各种宴会,那些喜欢八卦的女人们,都对她很敬畏,说话莫名客气。

有得力的父兄、自己的儿子,张氏日子越过越好,腰板越来越硬,至于那个便宜老公,她一点都不在乎了。

张氏认为:“少替男人操心,保养好身子最要紧。男人精着呢,身边有的是狗头师爷,替他们算计功名利禄,苦的只有女子……”

03

而沈国舅,慢慢爱上了风姿飒爽的张氏。

沈国舅愿意歇在张氏处,早上起来舞完剑,再去看儿子哄儿子,夫妻和睦、父子情深,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沈国舅和大邹氏的儿子是妾室小邹氏带大的,说亲时,特困难。毕竟,沈家情况特殊,婆婆就有两个,谁家也不愿意自己女儿受这份委屈。

沈国舅央求张氏帮忙物色合适人选,张氏直接指出:嫡长子连声母亲都未曾叫过她。

沈国舅已经开始觉得对不起张氏了,也慢慢恨邹家误事,耽误了儿子。

沈家嫡长子娶了公主,原本是桩不错的婚姻。小邹氏时不时插手嫡长子房里的事儿,还撺掇嫡长子冷落公主或跟公主吵架。

沈家鸡犬不宁,沈国舅干脆搬进南园跟张氏住,两人使劲儿生孩子。

大邹氏大女儿说亲时,张氏建议人口简单、门风好、家底厚的薄家,这样日子过得会省心一些。

结果小邹氏挑拨离间,忽悠大女儿嫁了卫王世子,那可是宗室亲王,一堆莺莺燕燕。

大女儿哭着说小姨小邹氏不是好人,没安好心。

沈国舅哭着求嫡子送小邹氏入家庙,严加看管。

唯有大邹氏二女儿,比较有主见,亲近沈氏。沈氏帮她进了郑家闺学,嫁了考取武状元的英国公幼孙,日子过得美满顺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国舅越来越离不开张氏,也越来越喜欢他和张氏生的几个孩子。

张氏生了半打儿女,后半生子孙绕膝,热闹的不行。

盛老太太曾说过:“但瞧着姑爷如何,若姑爷是个没心肝的,你就收拢银钱多顾着些自己;若姑爷有良心又疼你,你就一门心思地为他着想,什么也别吝啬。”

张氏看透了沈国舅的凉薄,也看透了他的无情,于是多顾着自己,多顾着孩子,活出了开挂的人生。没想到的是,这时的沈国舅反而爱上了张氏,多可笑,多可悲!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