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如何避免中风风险?平时怎么调理比较合适?医生一一说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夏日炎炎如何避免中风风险?平时怎么调理比较合适?医生一一说清

每天为您普及健康知识

全国高温来袭!其实,高温不只是要防中暑,还要防中风。普遍认为心血管疾病多好发在低温、寒流来袭之际,但有研究表示,气温超过32℃,脑中风 发生率较平时增加66%;

如今高温来袭, 部分地区已经出现40℃高温,然而,这种极端高温只是开始,更致命的危机在后面:“高温+高湿度”的组合将可能让我们无限接近人体“热量极限”——湿球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湿球温度和气温

湿球温度和我们日常在天气预报中所看到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在炎热的夏季温度超过35摄氏度是非常常见的,实践也证明了在这个气温下人类是可以适应的。

那么什么是湿球温度呢?湿球温度是通过用浸水布覆盖的温度计来测量的,也就是说在测量温度的时候,它不仅考虑了热量,同时还考虑了湿度。

我们自己可以想象,在同等高温的情况下,是否空气当中的水分越多,我们身上的汗水就更难被蒸发掉,于是我们要从高温冷静下来的时间就越长。

也就是说,当温度高或者湿度低的时候,人体的忍受临界点是很难达到的,但若是湿度和温度同时都很高的话,那么人们面临的危险就大大增加了。也就是说这个湿球温度的计算是包括了温度和湿度的考量的。

当气温达到46.1摄氏度的时候,我们觉得温度特别高了,但是如果此时的相对湿度只有30%的话,那么湿球温度也仅仅只有30.5度,仍然远低于人类能够接受的临界点。

但是当温度达到38.9摄氏度,相对湿度达到77%的时候,湿球温度就已经达到了35度。因此,高温要达到人体接受的临界点,往往还要伴随着高湿度。

“人体热量极限”还有一段距离

人在“热量极限”的状态下,只能存活几个小时,不过以目前地球上的气候条件,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的“湿球温度”都很少超过31℃,还达不到“湿球温度35℃”这个“人体热量极限”。

但随着温室效应的累积,目前地球仍然趋于变暖,也许未来真的会出现“出门就是要命”的极端天气。

现在虽然距“人体热量极限”还有一段距离,但大家在酷热的环境中时仍然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极端高温天气来袭,如何降低风险?做好这几点很重要!

为了我们能安然地度过炎炎夏日,大家应注重预防脑中风,对其提高警惕。

除了注意膳食平衡,不吸烟、少饮酒、适度运动等生活方面的常规提醒外,盛夏季节尤应注意:

1、重视原发病

根据临床统计,90%左右的中风患者,都曾患有高血压。除此之外,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等等也是引起中风的元凶。

因此,“三高”及相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格外重视:在医生指导用药的同时,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合理规避热中风。

2、正确室内降温

夏天往往离不开空调,但是在调节温度时,室内外温差注意掌握在7℃以内,且应尽量避免在空调房与炎热室外中来回穿梭。不仅容易感冒,且造成血管骤然收缩导致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夏季降温的方式不是只有空调,开窗通风、地面洒水、遮阳窗帘等方法,更适合老年人的温差需求。老年人也可以使用空调,但室内外温差要放宽到10℃左右,以免引起外出不适。

3、适当锻炼

天气炎热,相对湿度过大时,应尽量避免强度过大的户外运动,早晚散步遛弯半小时是夏季的上上之选,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4、多饮水

早晨起床,来一杯温开水,降低血液浓度的同时,有利于血液循环。不能害怕尿量增多就减少水分的摄取,出于人体需求,夏天出汗多、尿量多,实属正常。

“水”是指温开水,还可以是绿豆汤、百合饮、各色茶叶等,但要注意合理选择,切记不要喝冷饮,防止引起肠胃不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保持情绪稳定

天气炎热,人更容易上火,情绪容易波动,不妨多吃些降火的东西,如苦瓜、芹菜、百合等,少食重油重辣的食物,注意保持情绪稳定。

当然,对于部分高危人群,只做到以上几点是不足的,还应加强干预脑血管相关基础疾病,使某些方面达标,才能使中风防患于未然。

1、高血压干预。控制血压<140/90毫米汞柱;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30/80 毫米汞柱。血压太低不仅无益,反而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2、防治心脏病。对非瓣膜性房颤应定时检查,积极治疗。

3、防治糖尿病。使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4、肥胖症干预。通过饮食限制与运动,分阶段达到理想控制目标。首先以3个月为期,减轻5%的体重;在此基础上,用半年时间再减5%。

5、颈部血管病变干预。提倡做颈部血管彩超多普勒检查,以早期发现颈动脉、颈内动脉病变,及时干预。

6、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有中风高危险因素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夏季,这3类人要注意预防中风

起病急、来势凶猛、致死致残率高的热中风,这些人需要特别警惕:

1、老年人

上了年纪的人,大脑功能有所衰退,身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也不再灵敏,往往会忽视高温带来的脱水和血液循环不畅,再加上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的减弱,往往对热中风疏于防范。

2、“三高”人群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类“三高”人群,是热中风的重点“受灾区”。因为这部分人群本身就是血液粘稠、血循环不顺畅的体质,再加上夏季高温导致的脱水,所以极易导致脑血管栓塞而热中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血管及脑动脉硬化病人

面对夏季的高温,身体调节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散热:在散热过程中,大量血液涌向皮肤,脑血量因此有所下降,对于血管及脑动脉硬化病人来说,会使本就存在的供血问题“雪上加霜”,如果不加以小心,就会因大脑缺血导致热中风。

总之,脑中风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当脑血管出血、渗漏,或者血栓阻塞脑血管,大脑不能正常供血,脑细胞就会缺氧死亡。坏死的脑组织支配的躯体功能就会出现异常。

人体可能会发生:突然的肢体麻木或无力、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或重影、突然头晕或摔倒,甚至出现记忆缺失。

脑中风之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残障、偏瘫,不但个人不方便,整个家庭也会陷入苦难。

对于脑卒中引起的身体症状,如果发现和治疗及时,很多症状是可以逆转的,如果家中有人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寻求有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