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读:用时代性的眼光展现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的活力。

文|钱韶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提到内蒙古,人们的脑海里便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勤劳勇敢、一往无前的各民族群众创造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些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见证。

7月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带领观众走进内蒙古,体会草原非遗风采,在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匠心精神的同时,还用时代性的眼光展现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

创新讲述非遗故事

中国是一个非遗大国,各省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可谓琳琅满目。如何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以省份为期,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非遗里的中国》带领观众深度体验各地特色非遗,赢得收视和口碑双丰收。在内蒙古篇中,节目组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的相约敖包非遗小镇,继续通过非遗互动体验、创新秀演呈现、深度话题畅聊等多种形式,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使内蒙古非遗故事的讲述更加生动、立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在展示“乘马射箭”这一技艺时,先是潇洒的射手们在奔驰的马背上展示“乘马射箭”的惊艳绝技,随后嘉宾团在骑射手的指点下,体验现代化骑射飞靶机训练、模拟马骑射赛,对这一技艺有了更为直观生动的领悟理解。节目还插入介绍乘马射箭起源和特点、草原骑射的变化、展示其他种类的射靶和箭头,以及结合秀演方式,通过舞蹈语汇展示草原儿女在林间穿梭狩猎的弓马生活,让观众全方位的了解到“乘马射箭”这项非遗技艺、感受到草原儿女独具一格的风情、热情与豪情。

在讲述蒙古包营造技艺时,节目细致讲述运用传统蒙古包的核心要素,利用创新材料和技艺制作的充气蒙古包、几何蒙古包多种新型蒙古包与传统蒙古包的异同,通过技艺小片讲述蒙古包营造技艺流程,以及让嘉宾体验搭建蒙古包的过程,带领观众生动体会草原游牧人的生活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挖掘非遗文化内涵,

传播中国文化自信

非遗的历史,是人的历史,更是关乎文化的历史。在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非遗,展现了当地人民杰出的艺术表现力与多姿多彩的生活意趣。这些非遗一代代流传下来,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非遗里的中国》秉持活态传承的理念,在本期节目中,通过内蒙古二十多项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新时代的呈现,在展现内蒙古非遗的文化内涵的同时,铺展出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乘马射箭、内蒙古多民族服饰到草原音乐三宝、蒙古包营造技艺、药香制作技艺再到奶制品制作技艺、乌兰伊德制作技艺、羊毛毡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非遗里的中国》聚焦当地人们日常劳作、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挖掘出内蒙古草原骑射文化、服饰文化、音乐文化、游牧文化、饮食文化、药香文化等多种地域特色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民俗生活的现状、彰显出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也让观众看到非遗处处充满着烟火气息和温度、透露出古老的东方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聚焦非遗传承的同时,节目还展现了非遗在不断与当代生活联结后激发出的新火花,为观众呈现出富有新的生命力和张力的非遗。例如,在“学院派民间派双管齐下”的教学方式,以及不断探索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的融合,通过统一马头琴的演奏弓法,让马头琴音乐从科尔沁草原走向世界音乐殿堂。在讲述内蒙古多民族服饰时,节目通过潮流服饰大秀和传统服饰秀的展示和对比,一方面呈现出各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另一方面也通过年轻服装设计师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接轨,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于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非遗为主题,《非遗里的中国》通过艺术化手段创新讲述非遗故事,挖掘植根于非遗的文化内涵,带领观众近距离走进非遗的同时,打造出全新的非遗“IP”,并借由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