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本文旨在探讨如果阅读传统中医经典,不是主讲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文中偶尔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若要使用医疗处方请依法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

六经病各有很多症状。各经病为什么会有各自的那些症状?其深层的机理是什么?怎么才能从根本上区分六经病?怎样才是真正从一个系统上理解六经病?

下面,笔者摘引《伤寒论》中的一些条文,就上述问题做一些思考和探讨。

太阳病与阳明病怎么分辨呢?我们略举几例来探讨。

太阳与阳明并病

原文: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燥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吴越理解:

初得是太阳病,发汗没发透,所以病“转属阳明”——注意,此时病只是一部分转属阳明,还不是完全的阳明病,所以叫“二阳并病”。

阳明病是“不恶寒”的,这是阳明病的症状,太阳病会恶寒。但是,太阳证还没有完全消除,“太阳病证不罢”,所以不可用攻下法,否则就是“逆”。

这时候,因为已发过汗,那么可“小发汗”。比如面色发红,说明“阳气怫郁在表”,还是要用解表法,要发汗。可以考虑用药解,也可以用熏法。

发汗不透,则阳气还是怫郁在里面出不来,人就会烦躁了;身上会痛,但这个痛没有固定的地方,好像肚子里,又好像四肢,去按又不痛了;病人还会气短,只能坐着(这样舒服一点)。这是因为发汗不足够,表气郁而导致肺不宣。这时候只要稍发汗就会好。

怎么知道汗出不透呢?凭“脉涩”就知道了。

阳明病变证:似兼有太阳证

原文: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吴越理解:

这里讲的阳明病有脉浮紧,有寒邪束表,而且会有规律的发潮热,这种情况有点像麻杏石甘汤证。

如果只是脉浮,没有脉紧,则会盗汗。盗汗是晚上睡着了才出汗,醒来不出汗,这是里虚才出汗,而不是阳明病白虎汤证的实热大汗。

那为什么说这是阳明病呢?因为不恶寒,所以是阳明病,不再是太阳病。

阳明病变证:骨节有水湿

原文: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吴越理解:

阳明病,一开始想吃东西,说明胃有阳气。大便是调和的,小便反而不利,骨节疼,好象发热的样子,而且突然发狂。

这个人原先身体内有水湿,所以小便不利,而且骨节疼痛。得了阳明病,体内本来就有热邪;加上“食”得又不少,产热就更多。这些热被水湿郁在体内,所以会“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这是水湿郁热证。

这时候如果汗出,病就解了。汗出就能散热。这是因为“水不胜谷气”,谷气就是胃气,胃气热,把水散掉了,通过汗出把水散掉了。

“脉紧则愈”,阳明病是脉大的,现在变紧了,说明病要解了。

文中所述,如有不当,欢迎指正。对于文中所提示的方法,请深思、慎用。如遇疾病,建议寻找专业医师帮助。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作品。

附: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优先推荐:中医经方破解是中医复兴的重大突破,请阅第一系列——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炎黄国医学者吴越

2023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