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太抽象了吧?这样的眼神真的能抓到罪犯吗?你想都别想,效果肯定不好!
因为下一个镜头很可能就是戴帽子的通缉犯,所以把帽子稍微降低一点就过去了。既然犯罪分子可以轻易逃避逮捕令,为什么逮捕令仍然有效呢?答案就在通缉令的最后一句话里。让我们来看看!
“你的画是印象派”,其他画家评价莫奈,于是莫奈说:“好吧,我们称之为印象派。”也有人说:“你的画就像野兽一样。”其他画家这样攻击马蒂斯,马蒂斯说:“好吧,我们是野兽派!”
印象派和野兽派的名字太随意了!然而,随机的名字并不像我们中国古代通缉令上的肖像那么随机!虽然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但印刷术是在宋代发明的,通缉令是在宋代之前发出的。而毕升发明的就是活字印刷术。是否有可能将通缉犯的肖像变成马赛克拼图?
所以古代的画家是一个紧张的行业,就像现在短视频的编辑一样。短视频不知道风还要持续多少年,但画师的风却持续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
在古代,要发出通缉令,一张是不够的。需要画无数张纸,无法打印或复制粘贴。第一篇稿子的水平究竟如何,还真不好说。毕竟,像《猎罪图鉴》里的沉怡这样的艺术家是稀缺资源,太难找了。
第一张图的风格很难说,更不用说后面的了。龙胜的九个儿子各不相同。这个时候,我们多么希望这些画师能够抄袭,能够雷同!不幸的是,画家告诉你他们做不到。
原稿风格待定,后期抄本有所不同。所以,普通人看到的逮捕令的风格基本上比毕加索的更加抽象。特色,那就只能靠缘分了。
既然普通人无法根据通缉令上的肖像找到罪犯,那么政府如何抓捕大罪犯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古代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
中国城乡人口比例为7:3,也就是说每10人就有7人居住在城市。而这种现象只是近20到30年才出现的。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城乡人口比例仍为3:7。
表示每10个人中,只有3人居住在城市。在古代,这个比例更低,即每10人中只有一两人居住在城市。
自周朝以来,我国重农业、抑商业。商人无论多有钱,在社会中的地位都是低下的。就像《知否》中,顾廷业的母亲带着两船三车的嫁妆嫁给了一个落魄的领主,自己付出了那么多钱,却没有得到重视。顾家的大女儿舒兰,也是被娘家派来陪嫁的,作为到店里的嫁妆和礼物。她的丈夫只是一个读书人,却敢在家里虐待她。
商人在街头巷尾做生意,他们是需要在城市生活的流动人口。但在中国古代,如果不是无奈,没有人愿意当商人。
在农村,大家都要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就像《白鹿原》一样,在这个庄子里,有两个姓氏,白家和陆家。可以说,从生到死,从上三代到下三代,大家都认识,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找到走失的猫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藏匿一个人。
是天下王者之地吗,王者之地就是王者的臣民。自从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以来,全国上下都是一盘棋。当刘邦攻克咸阳时,萧何抢的是户口簿而不是金银财宝,以便能够更快地控制这一地区的人民。
百里风不同,十里风俗不同。现在普通话的推广,使得方言的面积越来越小。但在古代,没有这么大的人口流动,所谓的官方语言也只是朝廷官员使用的。一般人只要一张嘴就能看出是不是本地人。
如果一个外国人来到一个村庄,就会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立即引起老百姓的注意。总会有一两个人不介意太多,向政府汇报。政府自然会重视,谁不想做好工作,得到升职的机会呢!
如果不可能躲到农村,那就躲到城市里,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犯罪分子直接就在城市里,那为什么不去找亲戚躲呢?现在的城市和我们的差不多。邻居之间不说话,也不知道谁在做什么。
但是现在有一种犯罪叫“遮罪”,古时候叫“连作”。导致他被车撞的结局。
古代还有一种刑法叫做“纹身”,就是在罪犯的脸上刻上字母。人要脸,树要皮。如此明显的标志,就像在脸上贴了一张“我是坏人”的纸条。人们见了都会避而远之,政府也可以轻而易举地逮捕他并将他绳之以法。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逮捕令的最后,通常都会有一个悬赏丰厚的判决。世间万物皆为利。现在警方或者个人也会发布一些悬赏令,对能够提供线索的人给予重重奖励。现在打赏三万五千以下的话,基本就是一个月的生活费,十万以上的话,基本就是一年的收入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者。在古代,奖励是比较高的。宋徽宗曾下旨悬赏三千贯,缉拿邪教成员。宋代的三千贯,相当于今天的一百五十多万元。这点钱足够在三四线城市买一套房子了。这可是一笔巨款啊!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我们都讨厌犯罪分子。所以,社会稳定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大家都要积极参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