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发过两篇反对中国建造核动力航母的文章,收到了不少网友的意见和疑问。今天,我们延续之前的话题,为什么核动力航母不适合中国

中国的军事指导思想中,有一句话特别著名,那就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它是毛主席提出的,也被历代军委主席强调。而我今天重提这一句话,那就是因为核动力航母并不符合这一要求,尤其是召之即来这一点上。

核动力航母具有严格的保养周期。按照美国的保养计划,航母分为四个等级的维修,分别是:“航母增量维修(CIA)”, “计划增量可用性维修(PIA)”, “ 入坞计划增量可用性维修(DPIA)”, “换料大修(RCOH)”。分别耗时1个月,6个月,11个月和39个月。尤其是换料大修,只有纽波特纽斯船厂中的一个船坞可以做这个大保养。因此一旦船厂工作中出现各种拖延,就不知道拖到猴年马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华盛顿号航母,2017年入坞换料,原计划4年出坞,结果直到今年5月份才出坞进行试航。足足用了6年。因为只有这一个船坞,紧随其后的斯坦尼斯号原计划19年入坞,结果足足在船厂晒了2年太阳,等到2021年才入坞,至于哪年出坞,就只有天知道了。就算它能按时在2025年出坞,那今年年底就到期的杜鲁门号也必然要晒两年太阳,才能进坞保养。

而以美国现在制造业空心化,熟练工人流失的境况,这种拖期现象必然会越来越严重。那在船厂晒太阳的航母也必然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这也导致美国尽管有11艘航母,却多次在太平洋出现航母空窗期。而且这种维修保养是不能紧急完工的,必须做完才行。这使得其他国家可以轻易的计算出美国航母空窗期在什么时候,并可以选择这个空窗期发动进攻。而常规航母的维修时间就短的多。最多也就是不到1年的DPIA,没有长达4年的换料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遇到紧急任务常规航母可以迅速结束保养,投入战斗。比如91年海湾战争,尽管美国提前进行了保养的部署,但5艘核航母中只有一艘能赶赴战区,而7艘常规航母中却有5艘能赶赴战区。其应急出动能力的差异一目了然。

有人也许会反驳,福特级航母的反应堆终身不换料,是不是就没这个问题了?就算福特号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核动力航母在来之能战这一点上,其实也有很大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抗损性太差。很多人也许质疑,美国航母都要经过真实炸弹的考验,抗损性明明没问题。比如,福特号航母,就经历过爆破试验。但我们说的抗损性,不是说外壳有多硬,在各种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面前,那些装甲都不值一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问题是受伤后,能不能快速恢复。这里举个二战时的例子。美国参与中途岛海战的航母有三艘,其中的约克城号在此前的珊瑚岛海战中被一枚日军炸弹穿透四层甲板在内部爆炸,日军当时判定这艘航母已经完了。但在美国船厂工人齐心协力的工作下,仅用了3天,这艘航母就带着一身补丁赶赴了中途岛战场,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想一下,如果这是一艘核动力航母,被一枚高超音速导弹击穿多层甲板在内部爆炸,引起核反应堆的泄漏,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赶紧自沉,根本不可能还能拖回船厂紧急维修。而这一场景在未来海战中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所以,在平时,核动力航母仗着航程远,补给依赖较低等优势,可以到处耀武扬威。但真到了打仗的时候,它的固定且漫长的维修周期,它的抗损性差,都会带来致命的问题。毕竟墨菲定律告诉我们,越怕出事,越会出事。所以,我们不能对核航母在真实战场上的表现抱有任何期待。换句话说,核航母就是不打仗优点多多,一打仗问题多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航母,各位网友希望它出现在中国海军的序列里吗?

在前面的节目后面,网友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里挑一个典型的回答一下。那就是,随着电磁弹射器,激光炮电磁炮等高能武器的应用,航母对能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核动力才能支持。其实,这个问题已经科普过多次,这里我就再重 复一下,这些武器设备,在开动的时候,功率确实非常夸张,但它们并不都是一直工作的。电磁弹射器一次只工作几秒,激光电磁炮更是只有一瞬间,因此,他们都会用飞轮或超级电容进行蓄能,在瞬间释放,而不是用舰船电网直接扛下所有。

通过计算可知,按照每隔45秒弹射一次的最大频率算,福特号单条弹射器也不过7MW的平均功率,而考虑到全舰的出动率,那四条弹射器每天的平均用电功率更是只有2mw。这点电,一台柴油机就搞定了。激光电磁炮类似。所以并不是非核动力不可。实际上,核动力航母相对非核动力航母,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烟囱,在整体结构设计和甲板调度上更有优势,但也高的有限。所以,什么样的核航母是最好的航母?那当然是出现在美国舰队里的核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