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的描绘中,中生代的哺乳动物都生活在同时期的大型恐龙的阴影之下,在恐龙内脏中发现的小型哺乳动物的遗骸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在一篇刚发表于《科学报告》的论文中,科学家展示了一块来自大约1.25亿年前的不同寻常的化石,揭示了一个戏剧性的故事:一只食肉哺乳动物袭击了一只比它更大的食草恐龙。

2012年,这块化石是在辽宁省被发现的,化石中的两具骨骼都接近完整。它们的完整性是因为它们来自有“中国恐龙庞贝”之称的陆家屯化石层。这片地区含有许多恐龙、小型哺乳动物、蜥蜴、两栖动物的化石,在火山爆发后,这些动物突然就被火山泥石流尽数掩埋了。

存在于这块化石的恐龙被鉴定为是一种鹦鹉嘴龙,大约有一只大狗的大小。食草的鹦鹉嘴龙是已知最早的角龙之一,生活在早白垩纪的亚洲,也就是大约1.25亿年前到1.05亿年前。化石中的哺乳动物是一种长得像獾的动物,名为强壮爬兽。虽然以恐龙的标准来看,强壮爬兽的体型并不大,但它们是白垩纪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

在这一发现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爬兽会捕食包括鹦鹉嘴龙在内的恐龙,因为他们曾在这种哺乳动物的胃里发现过食草恐龙的幼骨化石。所以说,这两种动物曾共同存在于同一时期并非什么新鲜事;新鲜的是,通过这块化石,科学家首次看到了中生代哺乳动物是如何积极地捕食一只比它更大的恐龙的捕食行为。

在这块化石中,恐龙是俯卧着的,它的后肢折叠在身体的两侧。强壮爬兽的身体则向右盘旋,它位于恐龙上方,紧紧抓住体型比它更大的猎物的下巴。此外,爬兽还咬住了恐龙的一些肋骨,它的后脚正紧紧抓住恐龙的后腿。

研究人员排除了这只强壮爬兽只是在啃食一只已死亡的鹦鹉嘴龙的可能性。比如说,他们发现恐龙的骨头上并没有牙印,这表明这只爬兽并不是在吃这只恐龙的腐肉,而是将其捕食了。如果这只恐龙在爬兽到来之前就已经死亡,那么这两只动物就不太可能像化石中表现的那样缠绕在一起。

小型动物攻击大型猎物也存在于现代世界。例如,一些貂熊会猎捕更大的动物,比如驯鹿和家羊。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正是化石中所发生的情况,强壮爬兽在鹦鹉嘴龙还活着的时候试图吃掉它,然后在混战中,这两只缠绕在一起的动物被附近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碎屑埋葬。

研究人员推测,陆家屯化石层的火山沉积将继续为物种之间的互动提供从其他化石记录中无从得知的新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