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造成洪涝灾害和交通中断。其中,河南郑州市在7月20日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导致地铁、隧道等多处发生淹水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气象部门分析,这场暴雨是由远在千里之外的台风烟花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将大量水汽输送到河南上空,并受到太行山和伏牛山等地形的抬升影响,在郑州集结成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就在河南水灾发生后不久,新一轮强降雨又开始了。根据最新天气预报来看,到了7月20号,强降雨中心将会是在云南东部与广西西部地区。我们一起来看看7月20号降雨落在哪些地区:

云南省:预计7月20日08时至21日08时,云南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其中,红河州、文山州、楚雄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怒江州等地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广西壮族自治区:预计7月20日08时至21日08时,广西西部和北部地区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其中,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百色市、河池市等地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这些地区的强降雨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向西偏移,导致西南季风增强,并受到低层切变线的影响,在云南和广西形成辐合带。同时,台风查帕卡也在南海上空绕行,并向广东沿海靠近,给云南和广西输送了更多的水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天气对于云南和广西来说并不常见。据统计,云南省7月份的平均降水量为155.8毫米,而广西省为252.9毫米。而这次强降雨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给这些地区带来超过平均值的降水量,给当地的防汛排涝和交通出行带来严峻挑战。

这次强降雨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今年夏天的异常寒冷。据气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多地出现了低温偏冷的天气现象。例如,在7月17日至23日的河南特大暴雨期间,郑州的最高气温只有24.6℃,比常年同期低了6.4℃,创下了近30年来的新低。而在7月20日,北京的最高气温也只有26.7℃,比常年同期低了5.9℃,是近10年来最冷的一天。

这种冷夏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今年的副热带高压较弱,导致西太平洋暖池偏东,给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带来了较多的降水,而降水会消耗大量的热量,使得气温下降。二是今年的北极涛动处于负相位,导致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向南扩散,给我国北方和中部地区带来了较多的冷空气影响,也使得气温偏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天气对于我国的传统气节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7月20日,正是我国传统的大暑节气。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按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说法,“六月中,此时天气最热,故名大暑”。而在民间,也有“大暑到,热得透”的说法。在这个节气里,人们通常会吃些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酸梅汤、凉粉等。同时,也会注意防暑降温,如用扇子、蒲扇、竹帘等遮挡阳光和散热。

然而,在今年的大暑节气里,由于强降雨和低温的影响,人们感受到的并不是炎炎夏日,而是凉爽甚至寒冷。在云南和广西等地,由于强降雨可能引发洪涝、山洪、滑坡等灾害,人们不得不加强防范,并注意出行安全。在河南和北京等地,则由于低温偏冷,人们不仅没有吃西瓜等清凉食物的欲望,反而要增添衣物和饮食来御寒。这样的情形让人感叹“大暑不似大暑”,也让人想起了古人所说的“盛夏寒食”。

盛夏寒食是指在夏季吃寒食或者吃冷饭等不用火炊煮的食物。这种习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行我素,荐饥媵渴。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观乎天文,察乎四方。”这首诗是描述周武王伐纣时,周人在野外采集薇草作为食物,不敢生火做饭,以免暴露行踪,而忧心忡忡地期盼着回家的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盛夏寒食也成为一种节气习俗,有些地方在大暑或立秋前后吃寒食或冷饭,以示清凉节俭。《礼记·月令》中说:“大暑之日,食冷饭以清暑。”《荀子·劝学》中也说:“夏日寒食以清其心。”《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曰:‘盛夏寒食,可以无肉矣。’”这些都说明了盛夏寒食的存在和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今天的大暑节气里,人们吃寒食或冷饭并不是为了清凉节俭,而是因为天气太冷,没有胃口或者没有条件做热饭。这样的盛夏寒食让人感到了一种反差和无奈。也许这正是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一种警示和挑战。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以期待未来的夏天能够恢复正常的温度和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