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市场传闻7月要出“史无前例”救市政策。

2023年棚改启动

7月21日,国常会通过“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指导意见。

本次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齐头并进。

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到底是什么城市?

住建部2022年公布的《2021年城建统计年鉴》中有答案。

新型棚改涉及19城

超大城市为8个:

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

特大城市包括11个:

杭州、东莞、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哈尔滨。

也就是说一、二线城市启动(新型)棚改。

2016 年也有一次棚改救市,但是棚改城市聚集在三四线城市。

现在棚改直接转移到一、二线城市。

因为三四线城市住房需求见底,只有一二线城市还有制造需求的空间。

从字面意思上说,这救市政策还真是史无前例。

棚改货币化向房票化过渡

上一轮棚改是以棚改货币化的方式体现:拆迁+补钱。

郑州、南京、厦门等多个城市近年棚改已经房票化。

棚改房票化:

补钱改为补房票,用房票的形式冲抵购房款,直接引导需求到房产,达到去库存的目的。

部分城市的房票还可以进行转让。

城中村改造能"造"起来吗

2016年棚改政策,为救市立下了汗马功劳,多城房价翻番。

那么,2023年的城中村改造,能让楼市“造”起来吗?

今时不同往日:人口红利不再、经济增速放缓、 居民杠杆已到高位 。

从棚改城市范围的变化就能看出,本次棚改,很难复制2016年的效果。

国泰君安调研测算数据:

一、二线城市地产更新包括拆迁重建与旧房改造后作为保障房出租,投资规模至少2万亿,上限接近13万亿,并间接带动最多7000亿的家电消费。

从棚改拉升房价角度来评估:

中国楼市总市值超450万亿,13万亿投入占比不算多。

且棚改是个长期工程,周期并非一年,如果分摊到十年,每年大概1万亿的规模,短期内对促进楼市回暖作用有限。

但棚改对内需的贡献还是不可小视。

救市还有后招

虽然本次救市政策力度不算大,但救市向来都是如此。

一招不够再加一招,中央不可能把工具箱里的东西一次性掏出来。

多项救市政策持续不断叠加,总会质变引发量变。

并且,最重磅的救市政策尚未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