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7月24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山东省农科院。济麦22、济麦44、济黄34……记者们走进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仿佛进入了一座良种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济麦22是我们作物所培育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种植面积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累计推广3.3亿亩,而且也被作为育种骨干亲本在全国广为应用,以其为亲本育成的审定小麦品种140多个,可谓子孙遍天下,为我们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学术带头人、研究员刘建军说。

继济麦22之后,山东省农科院又自主培育了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4,2022年以亩产808.6公斤的成绩刷新全国超强筋小麦高产纪录,有力解决了强筋小麦商品粮依靠进口的“卡脖子”难题。

除了济麦22、济麦44,作物研究所里的“明星”还有创下全国主产区大豆高产和全国夏大豆高产“双纪录”的齐黄34。“它每棵的荚数多,荚粒也多,每粒重28到30克,一般品种只20克左右,这些综合因素使它的产量有个很大的突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豆类遗传育种与栽培团队学术带头人、研究员徐冉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培育良种并不容易,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为何能良种频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从墙上的这两句话中可以找到答案。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山东省农科院面向支撑引领现代农业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建设八大学科群、97个创新团队和22个虚拟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涵盖山东乃至黄淮海区域农业发展所需的粮经作物、蔬菜、畜禽、资源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遥感技术、农业机械、营养与健康等80多个学科方向。“十三五”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4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主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育成了包括济麦22、济麦44、齐黄34在内的一大批种子“芯片”,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种业安全。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建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