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成功的将解放战争的局势扭转,也为后续的全国解放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这三场战役当中,除去辽沈战役是由东野独立完成的,其他两场战役均设有总前委,只是由于各战役的情况有所不同,总前委的安排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淮海战役当中,总前委的设立是在战争进行的过程当中才设立的,会如此主要就是受当时局势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沈战役之所以没有总前委,主要是因为这场战役是由林总去指挥的,出于对林总的信任,再加上东北战场就是在林总一元化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军队数量有保障的情况下,自然就可以直接开战,更何况当时的东野炮兵与坦克部队,都已经形成规模,所以可以对敌形成碾压性打击,自然不需要再特意成立总前委,却做战略安排。

而淮海战役则有所不同,这场战役最初是在粟裕的提议下开始的,后续毛主席下达最终决策,就此对黄百韬兵团展开包围战,希望能吞蚀的作战方式,彻底将黄百韬军团歼灭。在第一阶段当中,虽然对战比较艰苦,但是所幸取得胜利,而此战也令解放军意识到,敌众我寡会令解放军伤亡增加,最重要的是不能保障战争绝对胜利,所以第二阶段开始成立总前委,希望用这样的方式保障战争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可否认的是中野重武器不足,这个短板的存在,会令后续的战役极为不利,尤其是当刘伯承建议围攻黄维集团时,兵力不足也成为巨大的问题。所以考虑再三后,毛主席亲自指定五位总前委成员,希望可以在协同作战的状态下,取得战役胜利。按道理讲粟裕提出最初的战役设想,这样的情况下他应该在总前委排位靠前,毕竟是军事主官。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排位不仅不靠前,甚至还比较靠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首先来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阵容,刘邓、陈毅、粟裕和谭震林,这几位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会安排这几位担任总前委,主要是出现军政两方面的综合都是。刘伯承的军事能力是公认的,作为南线统帅,他排在总前委第一位也是可以理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陈毅则是在两大野战军当中担任要职,显然他也是极具重要性之人,所以排在第二位,而排在第三的就是邓小平同志。粟裕和谭震林则排在第四和第五,这二人无论是职务还是资历,都不如刘陈等人。而在政工方面,自然也无法与邓公相比,所以他们的排位靠后也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对于总前委而言,虽然在战争当中名义上面是总指挥,但是却并没有对华野下达任何的作战指挥命令,一切都是由华野自由发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中野则是由刘伯承带领,这样的情况下,总前委是不需要在战术上面,对两个野战军进行任何指点的,所以粟裕排名并不重要,毕竟指挥权还是握在他的手中,当然总前委会如此,也是对粟裕能力的一种认可。事实证明在粟裕和刘帅的指挥下,后续的作战越来越顺利,并取得最终胜利,也因此令后续的平津战役,也设立总前委,就是为了更好的保障战争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