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十几年,西藏、宁夏、海南除外,国内绝大部分省市都跑了个遍,聊过的中小企业(个体户)老板没个五六千,也有个一两千。

有初中学历的,也有藤校背景的;

有白手起家的,也有官/富二代的;

有官员、公务员、老师出身的,也有名企高管、公司职员出身的;

有眼见他起高楼的,有草草收场的,也有眼见他楼塌了的。

不管什么出身,什么结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小企业老板。

不论资源背景,不论个性差异,他们都有一些大概率的特征:中国式“小”老板综合征

有道是,“说别人头头是道,轮到自己浑然不知”。

为了避免信口开河,也尽可能地避免陷入一个“自以为是”的逻辑自洽体系,我将结合观察到的真实现象,以及本人(朋友)作为中小企业老板的经历,今天在这里说上一二。

为了避嫌,本文涉及到公司和老板名字都是化名,但都是源自真实的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司越小,老板越忙

很忙,非常忙。

A是培训机构老板,每天的工作是:上体验课、咨询、员工培训、学生问题处理、员工管理、工商税务等等,一个公司所能涉及的事务,样样不少。

单拿一个体验课来说,我见过他亲自给咨询的家长和孩子上体验课,他们这种体验课一上就要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就是家长的咨询转化,又差不多一个小时,如果赶上周六日,一天光体验课的累计时间就是十来个小时。

每天工作时间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点,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这种忙碌的状态持续了九年多。

B是300多人公司老板,在全国开有12家分公司,他是做TO G业务(政府业务),每天的工作是开会、接待、出差、考察、筹钱等。尤其是接待最为忙碌,一天最多的时候要接待7波客户,不是某地管委会,就是某某产业园区;不是某某局长,就是某某处长,总之没有可拒绝的理由。

如果再加上饭局酒局,今晚醉醺醺,明晚接着醉醺醺,一周都在醉醺醺,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呢,业务的周期又长且不确定,比如某某西部城市的一个项目,追了小一年,各个事情都箭在弦上了,人家G端说没有钱,你们自己先垫钱,这让他进退两难。

不仅如此,他的项目基本上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开眼镜店的,忙死。

开面部保养的,忙死。

开甜品店的,忙死。

他们的头上都有一个忙碌的“紧箍咒”,在忙碌的死循环里跳不出来,虽蹦跶过、翻墙过,但总是于是无补。

为何被忙碌裹挟得死死的呢

解决办法 ❶

无论是做什么,都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上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交易效率”),把多余的废动作全部去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五十岁左右,早年折腾过很多的事情,现如今的业务终于走上了道,在一个五线城市,拥有一栋办公楼,100余人的团队。偶然的机会,他交了40万,去广州参加了个管理培训班,这个培训班的主题是教老板如何通过管理提升业绩。

培训现场气氛热烈,台上讲师高谈阔论,台下专心致志。C越听越有劲,越听越兴奋,仿佛看到了他企业跨步式发展的前景。

他执行力超强,一回去就开始落地改革,重搭组织结构,设绩效体系,一派热火朝天。

最后,搭伙八年的合伙人分家了,员工走了一大批,业绩不增反降(疫情也是一个原因)。

D是TOP2高校毕业,在大企业做过高管,自己也创过业,折折返返又开始一个事情,再次零起步。

D善谈,无论什么人他都能够自来熟,当然也极为有主见。

不管是你跟他分享某个信息,还是谈某项业务,或者参加一个会议,他的基本操作就是:一定要把对方的思路归拢到自己的逻辑里。简而言之,“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C是照单全收,D是一概否决

不妨再来看看身边,卖黄焖鸡米饭的、卖卤猪蹄的、卖塑料薄膜的、做国际贸易的、做短视频培训的老板们参加培训会,在千人会场里,随着音乐声、呼喊声乐此不疲。他们为讲台上的讲师而疯狂,为自己的“无能“而羞耻。

这些老板们,也算是”人精“的经营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台上那个讲师就是个初中都未毕业的大师,为何他们就突然失去了辨别能力了呢?

这就是典型的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他要不相信,相信到疯狂;要不一概否定,否定到油盐不进。

这就是典型的”结构思维“缺失症,没有决策的逻辑,回归到动物本能的情绪化自洽逻辑。

解决办法 ❷

建立好你的结构化思维模型,诚如芒格老爷子所说的:多思维模型。比如看一个商业项目,你要从成本思维看成本结构(边际成本能做到多低?)和交易效率(如何规模化复制),那么你就不是非此即彼地乱下结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是一位省城某大学老师,辞职加盟了我们一个项目,开始她的创业之路。

跟所有的加盟商一样,刚开始信心满满,对总部也是信心满满。

随着经营的深入,现实的问题比从总部学到的要多,信心也就慢慢地降了下来,当然也开始怀疑总部的产品功能、营销策略等。

他主动寻找外面培训机构的课程,他也毅然决然地报了课。E跟我说:”你们总部的方法太落后了,你们要向谁谁这么扶持加盟商。“

他学的也很认真,也用到了他的店铺运营中,大概一年后,他报课的机构倒闭跑了,他自己的业绩是所在城市的倒数。

相比而言,他所在的那个市场,其他二十余家加盟商始终如一地执行总部的方法,业绩节节攀升,成为我们全国市场业绩的示范区域。

E好比小孩,同样是米饭西红柿,在别人家吃起来就特别香。

既然别人家的米饭香,就容易上瘾。

今天去学个管理的课,明天去学个销售的课,后天学个直播的课,总之为学习而疯狂,为一道道新菜而期待。

解决办法 ❸

当你开始疯狂地找外面的培训时,你在偷懒了,你在寄希望于“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了,你开始在浅尝辄止了,这个时候要敲一敲自己的脑袋:世间没有巧劲,唯一的巧劲是你的思维要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我在北京一加盟商的阶梯教室给整个北京地区的加盟商培训。

在培训中给他们做案例拆解:一个加盟商仅凭九个电话销售做到年销售超3000万,而且电话销售每天工作从早九点干到晚十点,一周工作六天,而且大家乐此不疲。

案例里涉及到激励表格、激励制度和管理表格等。

你猜怎么着。

下课后,绝大部分人问的最多的是:这些表格能不能发给我,这些制度能不能给到我?

后来这些加盟商把表格拿了回去,也用到了它的电销团队管理当中去,但发现不灵,而且还起了反作用?

同样一个市场,同样的方法,为何效果天壤之别?

这个问题的根源出在了哪里?

再想一想,你们看到微信的文章,感觉不错会就点收藏。

再想一想,你在培训会场第一时间要到讲师PPT,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再想一想,你是不是特别不喜欢老师讲虚的,能不能直接把干货告诉你。

那好,微信里收藏的文章你有看过吗?要回去的PPT你看懂了吗?干货会举一反三了吗?

可以肯定地说,99%的老板都没有做到,只是享受了”伸、拿、要”那一时的快感

好,这个问题的根源又出在哪里?

解决办法 ❹

一是先搞懂背后的底层逻辑,后拿资料去实践;二是拿到资料,你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拆解,拆的七零八碎,然后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复原。无论是一还是二,搞懂背后的逻辑比那个资料强一万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是传统的业务,越是小老板,越喜欢听他/她想听的。

比如,你就喜欢听白手起家的故事:某某一年做到1000万或者一个小目标;

比如,你就喜欢听点石成金的点子,凭借一个点子就灰姑娘变成了白雪公主的故事。

比如,你就喜欢稳赚、高收益、保本金的理财产品,然后你不断地往里投钱。

你之所以想听上面的故事,因为你在本能地过滤你不想听的,比如理财产品,这个世界就不存在“稳赚、高收益、保本金”的理财产品,有的话,不是资金盘就是庞氏骗局。你眼里只有收益,你自然而然地过滤掉了风险。

你只看到了对方的“一鸣惊人”,却过滤到了对方“九死一生的跌宕起伏”。

一切的一切,是你更喜欢听自己想听的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

解决办法 ❺

任何事情多有原因,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多问自己“为什么”,在“为什么”的追问中找真相,而不是把一个光秃秃的一个结果装脑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老板们要不期待“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一夜成名”;要不就是“也就这样”、“我还能怎么办”、“没人家那本事”。

要不渴望大成,要不无奈妥协

忽视了过程行为的累积效应,也就是我们说的概率。

比如你经营一个珠宝店,你就只想着多上人,多成单,不思考分解整个经营过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把确定性最大概率地拿到。

解决办法 ❻

尽可能地把经营变成一道数学题,这道题可以枯燥无趣,但你有且只有一个目标是提高各个环节的确定性。不要把经营变成一道开放性的作文题,你可能会写成“甲骨文”一鸣惊人,但这是中彩票的概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次陪家人去医院,医生问道:你怎么了?

“我感觉是哪儿出了问题,应该是什么病,你给我开这个药那个药应该没问题。”

好,既然自己这么明白,还来看什么医生呢?

或者,你一上来就抛出未经验证的结论,你不是在误导医生,就是在耽误自己。

比如,我经常问老板们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公司存在什么问题啊?

老板们会给出很多的结论:现在的市场环境不好,而且客户的消费意愿在下降,再加上我们的位置不好,员工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业绩不好。

上面的回答里,全是他的“结论”,他一个病症都没有说。

这是绝大多数老板的习惯,习惯用“定性的”、“笼统的”、“形容词”的词汇表述问题,这相当于隔靴搔痒

解决办法 ❼

老老实实的,不加掩饰地、定量化地描述真实发生的事实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