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九年,即公元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天津大沽口。

前来督防的僧格林沁率军抵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法联军的明目张胆和对中国军队保卫的蔑视,终于激起了中国军队的极大愤慨。或许这种愤慨来得有点晚了,但成功挑衅血腥中国军队的英法联军或许在第一炮发射时就已经后悔自己的嚣张了,因为他们撞到了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出生于1811年,48岁的他已经年过半百,但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他完全继承了祖辈血腥凶猛的性格。敢于与身受重伤的猛人谈判的英国谈判代表上将带着第一次大沽口惨败的耻辱站在了大沽口的堡垒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击毁英国军舰3艘,造成英国人伤亡464人,英国海军司令霍布重伤。随后,两军陷入胶着状态。对于僧格林沁来说,两军的对峙就是对他的侮辱。他下令每天进行轰炸,完全不顾自己可怜的炮弹储备。最终,英法联军下令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鸦片战争以来,晚清政府取得了连马克思都赞叹不已的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有什么意义,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僧格林沁多次拒绝法院的奖励,并坚持要求法院奖励将领的功绩。对于僧格林沁的下属来说,热爱军人、善待军人的僧格林沁早已是家常便饭。

僧格林沁很伟大,但清末的腐败和作战武器的落后,导致他在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天津时惨败,退守通州。当圆明园起火时,身在通州无法离开护送国王的僧格林沁,面对惨败、伤亡惨重的英法联军,绝望地跪倒在地。

无奈之下,清政府与英法联军议和。咸丰皇帝逃离热河,僧格林沁这个败将义不容辞地担任清廷的和平代表。这位五十多岁的将军,一生都在屈辱地坐在谈判桌前。谈判代表领袖爱新觉罗伊签署《北京条约》后,再也忍受不了嘲笑的僧格林沁将背上的英国谈判代表摔倒在地,身受重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个愉快的举动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再加上一系列的失败,咸丰帝将烧毁圆明园、签署《北京条约》的罪名全部加在僧格林沁身上。爵又被训斥了。

好在僧格林沁再次被激活,重伤捻军的僧格林沁再次用凶猛的实力证明了自己。同治元年,僧格林沁被金朝册封为太子,世袭制。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高楼寨,后陷入重围。5月19日晚,僧格林沁率领少数随从冒着生命危险突围。逃至曹州西北吴家店时,遭谗言,跌落马下。一生征战沙场的僧格林沁,被年仅17岁的捻军战士斩首。他常年55岁了。

僧格林沁战死沙场,震惊清廷,无不为失去“国柱”而惋惜。

当一代英雄僧格林沁的灵柩运回北京时,对晚清朝廷失去信心的民众纷纷罢工、停业,在巷子里哭泣、祭祀。人们纷纷为棺材提供雨伞,哭声震地。

晚清政府为僧格林沁举行了太子式的葬礼,同治皇帝和慈禧亲自前往灵堂吊唁。

僧格林沁战死,这种极高规格的葬礼无法弥补晚清政府的损失。僧格林沁去世后,没有将领有足够的能力带领八旗将士;僧格林沁去世后,再也没有将领善待士兵了。八旗已经无法组建了。

像僧格林沁一样,人们喜爱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士兵们支持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晚清政府的遗憾并非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