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藏经》,甘肃居然有三套,

你知道它们都是怎么来的吗?

全国罕见的明代《大藏经》,甘肃省竟然有三套。它们分别被张掖大佛寺、永登县博物馆、甘肃省图书馆所收藏。那么,你知道它们都是怎么来的吗?

《大藏经》是佛教的百科全书,即便是在现代条件下,想拥有一部普通的《大藏经》,都是一件难事,更不要说五六百年前的明代了。甘肃的三部明代《大藏经》,它们是如何印制出来的呢?如此珍贵的佛教瑰宝,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今天就听老王给大家讲讲这段往事。

1.《永乐北藏》的背后皇家身影

永乐北藏》是张掖大佛寺的珍藏。张掖大佛寺以寺内有巨型卧佛而得名闻名,始建于西夏。从西夏到元代,它一直是皇家寺院。据说,忽必烈就出生在张掖大佛寺。故而,在整个西北地区,张掖大佛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明清时期,这里香火依然旺盛。

明朝建立后,张掖成为陕西省行都指挥使司的所在地,后来甘肃巡抚也驻扎在此,其行政职能相当于今天的兰州。

明政府对张掖非常重视。也格外看重张掖城内的大佛寺。藏在张掖大佛寺的《永乐北藏》,就明政府颁赐的经书,故而异常宝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大藏经分别在南京、北京印制,故而称之为南藏、北藏。保存在张掖大佛寺内的这套大藏经,被人们称为《北藏》,是佛教大百科全书《永乐北藏》的简称,全名是《大明三藏圣教北藏》,是相对于在南京刻板印刷的大藏经而言的。

这套大藏经的经板是永乐八年,在北京开始雕刻,到明英宗正统五年完成雕刻及印刷,前后历时30年时间,内容主要集中了经、律、论三大部分,共收佛经1621部,6361卷。正统六年初,印制出的第一套《永乐北藏》,就颁赐给张掖大佛寺,然后经过两三年的长途运输,最后运抵甘州。

《永乐北藏》为经卷折装本,不同于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古籍。经书用红色木柜盛装,木柜里面一盒一盒的经书,是用千字文的顺序排列。为了显示大明王朝的皇家气魄,这套经书加大了字体版心,和一般的书籍有所区别。它们都是每版25行,每页5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部经书字体使用了元代流行的赵体,采用蓝绸封皮,而且每页首卷前面都有一个场面宏大的说法图,显示了佛教传播的宏大场面。1993年7月,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张掖《北藏》为国家一级文物。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们统治了整个河西走廊地区。为了预防不测,信徒们和大佛寺住持商议后,决定悄悄修建一座密室,将《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金经藏在里面。后来,保护经文的重任传递给了一位姓姚的尼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姚尼姑为保护经书,随即四处云游,以躲避灾祸。1972年,张掖县文化馆组织人修葺大佛寺时,人们打开姚尼姑用过的小屋后,发现了暗门,《永乐北藏的》就收藏在暗门里面的密室中。

2.鲁土司出资雕刻《大藏经》

古代的书籍,一般是抄书,后来有了雕版。隋唐时期,雕版印刷很盛行,宋代中期人们发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活字印刷技术所限,清晰度不高,雕版印刷则成本居高不下。故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并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的书籍,就是唐代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经大部分是雕版印刷,不仅速度慢而且成本高。因此,只有皇室及王侯才会有能力印制《大藏经》这样的巨著。现在,全国各地流传的大藏经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的所印制的,不过数量已经非常少了。

除了《永乐北藏》之外,甘肃其他的两部《大藏经》中的一部,藏在永登县博物馆。它是明代弘治年间五世土司鲁麟、六世土司鲁经及其夫人为了感谢皇恩,出资刊印的。后来,由于大佛寺改成了藏传佛教寺院,汉文《大藏经》便送到了永登县著名的寺院宏善寺,得以妥善保存。

1952年宏善寺被拆除,《大藏经》便在永登县文化馆保存,一直到今天。在此之前,有关《大藏经》的修造年代、内容、价值、密藏经过等等外界一直鲜为人知,随着永登县博物馆馆藏条件的改善,才使密藏了50多年的《大藏经》露出了神秘的面纱。

永登《大藏经》603个函,4895册,用6个大柜盛放。《大藏经》按千字文排序,字体工整,佛教画像逼真,人物生动,线条清晰,折射出明代雕版印刷技术的高度发达。

3.劫后余生的《永乐南藏》

甘肃省图书馆保存的第三套明代大藏经——《永乐南藏》。这套经书,以前保存在普照寺内。抗战时期,普照寺被日机炸毁,《永乐南藏》幸免于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照寺为唐初敕建,历代均有重修,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轮殿、藏经楼、观音堂、灶君殿,还有钟楼和鼓楼。其中最为吸引游人的就是大雄宝殿中的一幅佛像。这幅大悲佛像,有11个头,42只手臂,每只手中各执法器。而在法轮殿中还有一座更为巨大的木制的嘛尼法轮,高约10米,八面6层,每面每层各塑佛像一尊。人在下面一推,这座法轮就开始旋转了。

普照寺的藏经楼,藏有大量图书,有唐藏五千零四十八卷;此外,就是明万历年间《大藏经》,共638函,1612种,6344册。这套明代藏经是肃王朱绅尧和他的母亲陈氏施财在南京印刷的,经办人是五泉山崇庆寺的僧人镜授和徒弟怀藏,共印刷了三套,分别藏在五泉山、嘉福寺和普照寺。五泉山和嘉福寺的经书,毁于清同治年间。

1939年2月22日,日本飞机轰炸兰州,普照寺不幸中弹,方丈殉难,所幸明代大藏经得以保存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大量的佛经也随之传入。为了整理汇总这些佛经,逐渐产生许多经录。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也是佛学百科全书。

南北朝时称《一切经》,后来称为“经录”。唐代智升的《开元释教录》最为精详,收集整理了当时流传5048卷佛经。唐以后,历代都以《开元释教录》为基础刻印。

《大藏经》按印度传统分类方法编排,内容以经、律、论三藏为主(这三部分全都由梵文转译而来),同时收编了天竺(古印度)和中国其他方面的许多佛教著述。其中“经”是释迦牟尼的讲说;“律”是佛教的规章制度;“论”是大德(即僧人)诠释经文的著作。

最早的刻本汉文《大藏经》,始刻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告成。全藏共计5048卷,1076部,分装为480函。因为开刻的时间为开宝四年,故又称《开宝藏》。

明代《大藏经》分为官刻、私刻两种,共有5种版本,即《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武林藏》和《嘉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