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军除了组建六大行政区,还在行政区之上设立了一级军区。比如东北军区,就下辖辽北、热河、锦州、安东、辽宁、内蒙古等六个二级分区。其中,东北军区的司令员由高岗担任,副司令员则由贺晋年出任。

高岗是新中国第一任东北军区司令员,从1949年东北野战军改编,到1954年六大军区改组,他一直都是东北地区的最高领导。当时的他,身兼东北局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等三大要职,地位十分显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高岗之后,东北军区的其他成员都有谁呢?他们都被授予什么军衔?

东北军区成立后,与其它五大军区共同实行集体领导制,按照中央的划分,东北军区下辖13兵团等7个步兵师、1个警卫师和11所军事院校。贺晋年是东北军区的副司令员,高岗兼任政委,李富春、张秀山则是东北军区的副政委。

第一位,也就是东北军区的副司令,贺晋年。贺晋年是东北军区的核心领导,在东北军区成立前,他就是四野15兵团第二副司令,为邓华上将的得力助手。

贺晋年和高岗同出一脉,他们不仅同为陕北红军的创始人,还是解放东北的功臣。在东北任职的8年间,贺晋年率部剿灭土匪李华堂、谢文东,又参加四平、辽沈、赣南等战役,为四野扩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晋年早年曾在家乡安定县推行民主革命改革,当时,刘志丹、谢子长陆续发动清涧、渭华等起义,贺晋年为了壮大陕北红军的实力,便亲率陕甘游击队第3支队发起了兰州水北门暴动。因为暴动失败,他南下吴起镇与陕北游击队会师,遂成为了陕北游击队的参谋长。

红军和抗战时期,贺晋年陆续担任红81师师长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3旅旅长等职,在延安最危急的时刻,他发动部队开垦荒地,为延安度过灾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贺晋年在东北军区主要负责后勤、军训等工作,当时,他不仅主管志愿军的支前工作,还是装甲兵、国防建设兵的司令员,在组织抗美援朝的工作中,他亲力亲为,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

贺晋年在红军时期就是师长,按照他的资历,他完全够授上将军衔。但因为高氏事件的影响,1955年,他终究被授为少将军衔,尤为可惜。

2003年5月11日,贺晋年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位是李富春,原东北军区的副政委。李富春是我国财贸工作的奠基者,四野南下后,他转入东北局担任副书记,成为了东北军区的核心领导。

李富春在东北任职期间,主要负责东北各地的财经建设和后勤工作,当时,他不仅是东北军政委员会的副主席,还是东北局书记和东北军区副政委,地位仅次于高岗。

不过,由于李富春是文职出身,1955年授衔时,他无缘授衔。

第三位是张秀山。张秀山和贺晋年同为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不同的是,张秀山是东北局的农委副主任,贺晋年则为东北军区的副司令。

张秀山本人才华横溢,他在东北任职期间,一度使得东北的农业全面恢复。当时,李富春、林枫等在东北实行镇反和土改工作,张秀山一边协助他们推进农业生产,一边又帮助贺晋年等人整练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到1953年,东北终于一跃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

张秀山是政工出身的干部,1955年授衔时,他无缘授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秀山之后,东北军区的参谋长由伍修权担任。伍修权是我国著名的外交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等职,为我国外交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伍修权的长处在政工方面,东北军区成立后,他出任军区参谋长一职。1954年,六大军区改组,伍修权被调往中央,再次出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

1955年,我军开始授衔,因伍修权参与文职工作,他无缘军衔。

第五位是周桓,原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周桓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者,他军事素质过硬,理论知识丰富,颇为林总所信赖。

周桓在东北军区任职期间,主管军区的政治宣传工作,像东北军区各部队的军事训练、军事教育等工作,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完成的。1955年,我军实行授衔,周桓被授予上将军衔。

除了周桓,东北军区还有一位代理政治部主任,他就是莫文骅中将。莫文骅是四野13兵团政治委员,四野大军南下后,他由13兵团调往沈阳工作,遂成为了东北军区的政治部主任。

莫文骅军政突出,他无论是政工工作,还是军事工作,都十分娴熟。新中国成立后,莫文骅就任装甲兵政委一职。1955年,我军开始授衔,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七位是段苏权,原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段苏权是由四野基层提拔起来的干部,他原是东野8纵的司令员,东北军区成立后,中央将其调往沈阳工作,其遂成为了东北军区的副参谋长。

段苏权在红军时期就是师政委,资历很老。可能由于他曾与党组织失去过联系,1955年授衔时,他仅被授予少将。

东北军区是我军的大军区之一,无论是军区司令员高岗,还是曾经的副司令员贺晋年,副参谋长段苏权,他们都是我军重要的领导干部。没有这些人,就没有东北的顺利解放,没有这些人,也就没有建国初完整的东北工农业生产基地,他们同样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