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中,歼16飞机备受关注。其机背减速板备受争议,因其巨大的面积和厚度引发热议。而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未来歼16是否还需要机背减速板,以及中国的航空家族如何拥抱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歼16的机背减速板面积庞大、厚度可观,特别是在根部,估计达到了数百毫米。加上“千斤项”和液压装置,整个减速系统估计重达四五百公斤。对比引进的苏35,它的机背减速板却被去掉,使得其飞行性能得到显著改善。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引进的歼11D项目夭折,而歼11BG则采用相对保守的设计风格,甚至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空速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人们纷纷猜测中国的航空家族是否还需要机背减速板,关键在于“中国版苏35”是否会出现。然而,随着歼20和歼35等先进战机的大量列装,推测“中国版苏35”的出现可能性越来越渺茫。毕竟,这些先进战机的加入已经满足了多样化的作战需求,使得“中国版苏35”可能失去了用武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忽视歼16机背减速板所带来的一系列优势。这种设计在过去的实践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可能使得歼16在某些战斗场景中更具优势。然而,未来的航空战场将充满新的技术和挑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飞行性能、隐身能力、维护成本等多个因素,来决定是否保留机背减速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航空工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突破的过程。技术的进步将不断推动飞机设计的演进,我们也不能局限于过去的经验和现状。未来,可能会有新的解决方案出现,使得飞机在保持性能的同时摆脱机背减速板的束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而言,歼16机背减速板的存在是历史和技术的产物。过去的实践给予了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未来的航空家族发展可能趋向于更先进、更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我们期待着中国航空工业在不断发展中,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更多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