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富溪镇田溪口村红旗大院内,“面貌改善攻坚队”正在对排水渠进行最后的清理改造。“以前遇到下大雨,排水渠就会堵,污水横流。现在清理了排水渠,还修建了畜禽棚,整个院坝干净多了。”特意到现场“监工”的村民郑州说。

去年12月底,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正式提出5年5个批次推进全市70个镇和7个涉农街道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今年,包括东兴区富溪镇在内的16个镇、2个街道纳入首批推进名单,从乡村民居风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等8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目前已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效。

打造“明星村” 发挥引领作用

“一开始没打算花钱去改造它。”郑州告诉记者,自从在内江主城区安家后,自己就很少回村里住了,“车不好停,厨房厕所也破破烂烂的,住惯了城里的楼房,回来根本没法住。”

“像郑州这样不愿意改造的农户还不少。”富溪镇副镇长吴飞一开始也很纳闷,明明是政府的惠民工程,为什么会有村民不接受?

经过逐户走访、收集问题,吴飞了解到,村民还是有改造意愿的,主要担心改造结果能否符合他们的期望,“说白了,就是怕花了钱和时间,又改不好。”吴飞找准了问题的关键。他决定,带着溪口村的村民去参观下坝桥村。

位于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鹤湖畔的下坝桥村,是内江乡村面貌改善行动开展以来第一批试点改善的村落之一。“咋个说都没用,来看一下最有感受!”该村党总支书记阴义文告诉记者,改善行动完成以来,该村已经接待了来自全市的40多个参观团。

这次参观,郑州也去了。“看了改造前后的对比,我觉得这个钱值!”郑州用“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来形容改造后的下坝桥村,并由此下定了改造的决心。

找准“发力点” 落实一户一策

隆昌市金鹅街道光辉村党委书记彭良富说,居民房屋的改善,采取自己花钱、政府按比例补贴的方式进行。

改善行动开始前,该村不少农户有厕所与猪圈“共处一室”的情况,村民改厕的意愿尤其强烈。“最简单的改法就是建一堵隔墙,把厕所和猪圈分开,这样农户最低只花400多元。”彭良富说,“还可以升级马桶,全凭自愿。”

“一镇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是内江推进改善行动的主要思路。该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在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乱治什么”的原则,坚持整治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整治措施精准、改善成效精准,示范带动,逐步推进。

此外,内江还通过建立市级部门包联工作台账,18名市领导联系指导18个镇(街道),18个市级部门领导挂联18个镇(街道),市级部门共落实224名科级以上干部包联224个村(社区),实现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任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内江还成立以市级部门挂联干部、包镇县级领导为“双队长”,目标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为副队长的镇级攻坚队;市、县各包联部门另增派2—5名攻坚力量,会同镇级党政班子成员、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到村任职选调生等,组成村级攻坚小分队,强力推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各项工作。

比拼“有感度” 完善评价标准

“群众‘有感’是靠比出来的。”彭榆钦是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检察院负责联系下坝桥村的集中攻坚帮扶干部,改善行动开始以来,他一直把“让群众‘有感’”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用现在和过去‘比’,把自己和别人‘比’,才能真正看到进步和差距。”

彭榆钦介绍,短短几个月,下坝桥村就完成了土坯房拆除重建3户、拆旧留权1户,拆除偏杂房和废弃棚舍12户……“效率来自‘八比八看’。”据介绍,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下坝桥村通过比党建引领看组织过硬、比产业发展看群众收入、比“五网”建设看基础设施、比民居风貌看品质提升、比“六净六顺”看环境整治、比便民利民看公共服务、比群众参与看干部作风、比乡风文明看治理成效,切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群众对改善后的面貌可预见、可感知。

据悉,内江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今年18个目标镇计划实施221个项目,其中新建201个,续建20个,总投资37.81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改(拆)危房、土坯房1390户、改造厨房1898户、改造厕所2375户,整治偏杂房、废弃棚舍、残垣断壁等1948户。全市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涉及项目32个,已开工30个,28个水利项目已完成28.6%,同时新建(改造)公路87.75公里。

“我们红旗大院的改造快完成了,我的老房子也快整修完了,再通通风,中秋节就回村里吃月饼!”郑州高兴地说。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