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济宁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关键在于用好济宁港这一战略资源和‘硬核’优势,推进‘物流、贸易、产业’融合并进,构建‘港为依托、产为支撑、城为目标’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新生态。”在3日举行的盛内河经济分论坛上,济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任君雷以《激发内河水运资源潜力 引领济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了主题分享。

“港口与航运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晴雨表’,打造智慧港航是国家战略,港口智能化将最大限度发挥港口现有设备设施资源效益,有力增强港口综合竞争力。”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兴辉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港航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实践,并提出下一步发展趋势和建议。

临沂大学物流学院院长、教授李晓东阐释了济宁市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创新。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济宁市产业、资源、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规划建设“两核带动、五区引领、八园驱动、八地助力、多点支撑”的“2588”物流空间布局,将济宁市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国际陆港物流示范先行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及区域型电商物流集聚中心,打造成为对接长三角、横贯中亚欧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鲸航工业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中欧工业互联网协会北分区秘书长王芳进行了题为《数字化转型促进内河经济增长》的演讲,介绍了鲸航科技将凭借数字连接、四环三链深度参与内河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内河生态伙伴共赢共荣。

“要进一步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价值内涵,补齐文化旅游配套服务,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文旅融合响亮品牌,构建与区域经济协同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济宁学院儒商学院副教授邢晓玉深度解码了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路径。

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区位交通优越,交通四通八达,水运资源丰富,内河通航里程1100公里,沿线港口52家,吞吐能力7630万吨,是国家确定的京杭大运河6个重点建设港口之一,是京杭大运河目前通航的最北端,千吨级轮船、万吨级船队可通江达海。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抢抓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重大机遇,以打造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把“强力突破现代港航物流发展”列入事关济宁长远发展的“九大战略”之一,以“建设亿吨大港口、发展亿吨大物流、培育千亿大产业、畅通国际大通道、形成开放大格局”为主线,一体推进“物流、贸易、产业”融合并进,打造“港贸船产建融”全产业链,现代港航物流实现跨越发展。

内河经济专题分论坛通过对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的价值和功能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定位,重塑“大运河经济带”,有利于长三角、黄淮海经济区、京津冀三大区域的经济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产业有序转移和优化升级,再现济宁“运河之都”辉煌盛景,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发展新动力和新引擎。

文 | 张浩男 图 | 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