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唱西刘

马宇龙

公元十世纪中叶,在甘肃崇信县西南角,有东、西两座山头,被山下的一道峡谷分割,两个刘姓兄弟分住两边山头。两个山头几代人为刘氏嫡出的问题杀伐攻讦多年,直到宋朝末年,元人入侵,战火顿起,为保护乡民,东、西刘联手,保护了一方平安。从此两兄弟握手言欢,以西刘为兄,于乱世中行侠仗义,保家安民。数百年之后,这里已成为一个有着八百多人口的大村子,名叫西刘。

这是我第二次来西刘,援一个叫响水沟的小山沟进去,两侧高耸的峰顶真像是两个魁伟的壮汉呢。这个民间故事是西刘的赵支书讲给我的,讲的是西刘这个地名的由来,我不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说是甘肃的,这里却距陕西陇县不到一小时车程,响花沟终年喧嚣。看着远远的冷静平淡的大山,我仿佛窥见曾经的狼烟,耳畔似有鼓角轰鸣之声传来。原来,历史上的西刘从未摆脱战火的侵扰,明清时期的回汉之乱、民国年代的马匪横行,可以想见,这小小的地方草惊鸟飞,经受了怎样的蹂躏与践踏。我问赵支书,村子里刘姓人多吗。他说,很少了,现在以赵姓居多。问其故,还是无休止的战乱和频发的洪涝灾害,死的死,逃的逃,刘家兄弟的故事只留在了地名里。在山凹里,赵支书带我看了“三五九旅”红色文化遗址。原来,一九四六年八月,王震将军带领的中原军区野战军三五九旅从中原突围后,回援陕甘宁边区,两个团经陇县进入崇信县境,当晚宿营西刘村。村里好几个穷苦人都跟着部队入伍了,当时在西刘小学教书的赵连珍,也扔下教鞭,随部队去了延安,后又转战大西北。赵支书讲得绘声绘色,满脸的自豪,他说,论起来,那是我家族里的一个爷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出去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照样升起。”古老的《圣经》像是人们的生活台词,时代在山外,像一缕风轻轻吹了进来。在和平的日子里,留在西刘的人们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与自然、与贫困作战的日子。我一直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来西刘,当时我在县里从事共青团工作,到西刘小学来摸底落实希望工程资助对象。乡政府给我安排了一辆农用车,坐在上面,我双手抓住车箱沿子,车子歪歪斜斜碾过一条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我一路提心吊胆,生怕颠下车去。学校跟村子里所有房子一样,土墙裂着大口子,孩子们头发乱蓬蓬,脸上脏兮兮,老师也是灰头土脸,见了我,脸红得说不出话来,手忙脚乱地从山泉里舀了一碗水给我喝。一打听学生家庭,几乎没有一个不符合资助条件的。西刘属于阴湿山区,土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低,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男人们去周边的小煤窑背煤挣钱,虽然挣钱不少,可是小煤窑隔三差五就出事故,折腿的,断臂的还算捡了一条命,有的孩子年纪小小就永远失去了父亲。这方土地养不活人,人们只有一批一批地背着口袋、踩着青石山路翻过山梁消失在迷雾里,身后留下咿咿呀呀的唱,那是民歌尖利的嗓音,在风中迭宕。

他们唱的是山梁走唱——一种带有戏曲腔调的民间小唱,是西刘独有的民间艺术,一代一代唱了上百年。自然的严酷,环境的窘迫,没有挡住他们生活的热情,无论肩膀通红得劳作,还是接二连三地流浪,山山峁峁间,西刘人用走唱消减劳作的疲惫,抵抗贫苦与孤独。这次来到西刘,不仅因为西刘的山梁走唱,除了甘肃民俗文化村这个殊荣,国家森林乡村、甘肃乡村旅游示范村、甘肃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最美平凉旅游乡村这些帽子戴在我印象中的西刘头上,让我一时不能适应。特别是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崇信开过之后,关于西刘的种种图片、文字接踵而来。图片多少总是有美颜功能,文字也常常夸张,我不知道如今的西刘和西刘人到底是怎样的一副状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西刘村的时候,坐着一辆中巴车,我被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和它两边的景观带吸引了,从前感觉漫长的路途很快就走完了。苍莽山林郁郁苍苍,车辆进来的鸣笛惹起了好多鸟儿的欢悦,鸣叫声此起彼伏。幽静温婉的西刘依山傍水,被小桥流水和涟漪欢歌环绕,廊亭、蒙古包、观景台尽入眼底。炊烟犹如青蛇攀岩,直上山川纵横,植被茂密苍翠,牛羊在青草的风中咩咩而鸣、哞哞叫喊,青山绿水在西刘得到了很好的注解。听说我们带来了书画作品,村民已经在文化广场里集聚了,不用问他们产量啊收入啊什么的数据,看他们的脸上的笑容和身上的穿着,我就知道了一切。赵支书说,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休闲娱乐、乡村旅游成了西刘的特色,特别是赤日炎炎的酷暑季节,这里是城里人休闲避暑的不二选择,垂钓的、听曲的,看戏的,跑马的,品尝山野美味的,都要电话预约排队呢。一问,这是招商引资的成果,投资方看准了西刘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发源于这里的原生态非遗民歌“山梁走唱”“十阳经”锣鼓表演和“打麻鞭”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绿源美民俗文化村旅游项目应运而生。

夜幕不知不觉降临了,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穿过廊亭,我坐在休憩亭喝茶,西刘真正的篝火晚会才开始。山梁走唱唱起来,曲名叫《十盏灯》:“一盏来灯来吆,千里要独行,灯一盏呀。二盏来灯来吆,什么灯来呀,二仙来传道,灯两盏呀……”战火早已远去,家园日新月异,人们早已不需要走唱了,完全可以安安稳稳地坐下来弹拉演唱,就像西刘这个地名,走唱已经成了历史的记忆,无论西刘还是东刘,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甚至开着车,都在自由自在地放歌抒怀。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人的振兴,从他们的精神面貌上,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愿景。驻足“三五九旅”宿营地遗址,我想起当年的革命者在这里,肯定想过要拯救这块土地上的百姓于水火,如今他们泉下有知,当年心心所念尽在后代人手中实现,想来他们可以告慰了。与支书闲聊间,得知我从前一个赵姓邻居,就是西刘人。我想起有一次邻居说,好不容易出来了,打死我也不会再回那里去,太苦了,不敢回忆,一回忆就像进入一场噩梦。我正在回忆他的话,支书说,今天你能见到他,他退休了,回到老家整修了老房子,开了民宿,还养了好多鸡,种了紫花苜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甘肃日报 马宇龙

审核:张红伟 赵富生 李祥玉

编辑:王鹏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