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s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

竺法护译为光世音;

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

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

如今国人最通用的称呼为“观世音”,开唐时,为避讳太宗之名,略去“世”,人称“观音”菩萨。据《悲华经》的记载,观世音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

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宝藏如来给他起名叫观世音。《华严经》中说:“勇猛丈夫观自在”。

在和汉地深深有缘的八大菩萨中,观世音菩萨可谓最具人气。他所行持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事业,与民众对“善”的渴望、追求相符,因此在任何信佛地区,观世音菩萨都是最常被供奉的怙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在通俗的报刊影视中,“慈悲”一词也被频频提及。故而,在大众心目中,它只代表着“深度的善良”。

然而,这个词在佛经中的本义,却有着更庄严、深刻的内涵, “慈”和“悲”所指也各有侧重。

“慈”是“与乐”,即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悲”即拔苦,即令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在菩萨的行持中,“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极为重要。

此无缘并非指救度没有缘分的众生,而是说因菩萨用智慧观察世间,发现没有一个事物有自性,因此“心无所缘”,以这样的心来给予众生安乐。

同体,则是如实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如法身毕竟平等,因此而起大悲救拔之心,叫同体大悲。

世间的众生,往往只是以“自私自利”为事,哪怕亲如父母兄弟,也会有彼此之分。这是因为被无明所遮蔽,看不到“自性空”的真相。因此,放下一些对自身的执著,对他人多一些宽容爱护,我们对自身的执著也会相应减少,离菩萨的行持也就近了一分。

被称为“中国的德兰修女”的证严法师,在《静思语》中便如是说:“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严经》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

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这,便是观世音菩萨住持的地方了。

中国浙江省定海县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就被看做经中所写之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志》记载: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于是不问自取,欲携回日本。

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惊而祷告:“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

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于是慧谔捧大士像登岸建院,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汉地寺院中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多为丰腴端庄的女性形象。北宋时,中国人还创造出菩萨身世,说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经深山修行、一心向佛而升菩萨位。

然而在唐朝前,菩萨皆作男身。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观世音雕像上,菩萨唇边还有两撇上扬的小胡子。印度、藏地一带,菩萨亦示现为男相。

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

其实,这个问题不值得争议。《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菩萨周游法界,常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度化众生,如果众生应以男身得度,就现男身;若应以女身得度,就现女身;同理,还可现天人身、国王身、饿鬼身、畜生身。

因此,观世音菩萨在汉地主要以赤足、持杨枝净瓶,庄严美丽的女子形象出现,这便是他同汉地的特殊缘分了。

由于观世音菩萨度生事业广大,因此亦有多种变化,如“四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观音”、“持莲观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