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秋后必有一伏”,这里的“一伏”就是指“末伏”,今年末伏的时间为8月10日至8月19日,因此8月20日就是今年出伏的时间。出伏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夜渐长,昼渐短,昼夜温差越来越大,粮食作物成熟得特别快。

我国是农耕文明古国,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总结出很多实用的经验,就比如我们老祖宗会根据出伏当天的天气,来预测接当年冬天的天气变化,在农村有句老话叫“冷不冷,就看出伏”,那么今年冬天很冷吗?我们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出伏暑不消,冬天冷飕飕

正常情况下出伏后天气并不会立马凉爽下来,出伏后还有炎热的处暑节气,一般来说要到白露节气天气才会凉爽。

农谚说“出伏暑不消,冬天冷飕飕”,“暑不消”就是指天气依然很热,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出伏后天气依然很炎热,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则预示着到了冬天会很冷。

那么如果出伏后我们就能感受到秋高气爽的天气,又有什么说法?农谚说“出伏凉飕飕,冬天暖烘烘”,这句农谚的意思和上面一句正好相反,说的就是如果出伏后天气就立马凉爽了,那么预示着到了冬天的时候会相对暖和,说明是暖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出伏太阳笑,初冬穿薄衫

这句农谚的意思很简单,说的是如果出伏当天是晴天,那么预示着到了初冬的时候天气会比较暖和。

初冬也就是孟冬时节,对应的时间在阳历的十月。初冬“穿薄衫”,说明初冬的天气以晴天为主,这也说明当年冬天相对暖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出伏雨淋头,三九雨雪多

“三九”也就是指“三九天”,在我国民间每年从冬至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每9天为一九,三九也就是指冬至后的第19天至第27天,时间一般在小寒节气。

农谚说“出伏雨淋头,三九雨雪多”,说的就是如果出伏当天出现了降雨天气,那么预示着到了三九天期间雨雪会比较多。

冬天冷不冷就看“三九天”,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如果三九天冷,那么说明冬天冷;如果三九天暖和,那么也说明冬天比较暖和。三九天如果雨雪多,那么就说明当年冬天比较冷。即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出伏当天下雨,那么预示着冬天会比较冷。

根据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来看,出伏这天我国甘肃南部、陕西中部、四川东部和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贵州东部、广东、福建、广西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区有中到大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出伏雷唱歌,细雨滴到秋

出伏后暑意渐消,雷暴活动一般不活跃。农谚说“出伏雷唱歌,细雨滴到秋”,说的就是如果出伏当天出现了“打雷”的天气,那么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雨水都会非常多,秋雨会断断续续的下到秋天结束。

老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秋天下雨说明有寒潮入侵,一场一场的秋雨,说明不断有寒潮入侵。因此出伏当天打雷,也预示着冷天来得早,同样也说明冬天比较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冬天冷好,还是暖和好?正如农谚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冬天暖和人会感到很舒服,人们不需要穿厚厚的衣服来保暖,但是冬天暖和却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一方面冬天暖和会导致冬小麦徒长,徒长的麦苗抗寒能力会降低,一旦来年遇到倒春寒,小麦就容易受冻而减产;另一方面冬天暖和会导致病菌和虫卵更加容易越冬,会导致来病虫害高发;此外,冬天过于暖和,还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剧,这对来年春耕春播不利。

正如农谚说“瑞雪兆丰年”,冬天适当的下雪非常有利于粮食丰收,冬天厚厚的雪覆盖在麦苗上,就像棉被一样可以防止麦苗受冻,当雪慢慢融时,不仅可以冻死土壤中的害虫,而且还可以起到肥田的作用,同时雪水积蓄到土壤中,还有利于来年农作物返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对于农民来说,肯定希望冬天适当冷一点好,最好是下一两场中雪或者大雪,那么就非常有利于来年粮食丰收。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出伏当天宜雨不宜晴,同时出伏当天忌讳打雷。

你认为老话有道理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