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半年,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一波强劲发力。在短短四天内,从7月20日至23日,先后有3枚运载火箭相继升空,腾空太空的壮举令世人瞩目。这次壮举中,包括了快舟一号甲遥二十二、谷神星一号遥六在内的6颗卫星被送入太阳同步轨道。而长征二号丁遥九十一也并不甘示弱,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起飞,送出了4颗卫星,共同绘就了航天进展的辉煌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快舟一号甲作为航天科工研制的星箭一体化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不仅在今年进行了3次发射,其整个系列甚至已累计发射23次,仅有两次失利。其最大的卖点除了高效快速外,仅100多万美元的低价也让其他运载火箭望尘莫及。

然而,引人瞩目的并非只有这些。在23日发射的长征二号丁遥九十一上,细心的网友发觉其二级末段竟配备了四片栅格翼。这样的设计在我国运载火箭中并不常见,通常栅格翼都装配在一级末段。这个特别之处引发了诸多估计,有人认为可能是为了实现火箭回收的初步尝试,但更多的解释是对于西方媒体的回应。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崛起,西方媒体频频渲染我国火箭残骸的负面影响,而这次的栅格翼设计,或许也是一种示威与回击,让那些吹毛求疵者闭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栅格翼,我国在2021年6月3日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上,也采纳了另一种落区精确操纵技术。在火箭的一个助推器顶部,黄色的“胶带”成为焦点。实际上,这是伞降落区操纵系统的位置,一旦完成发射任务,助推器将打开降落伞,有效减小残骸散布范畴。

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虽然重要,但真正推动火箭复用的关键在于火箭发动机的多次点火、深度变推和矢量摆动等技术,以及地面塔式或网绳式的回收结构。我国正在不断突破这些技术,离国产复用火箭的实现并不遥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