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中国青年报消息。孩童高铁吵闹引发纷争的事件时有发生。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01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受访者的75.0%是孩子家长;00后占16.3%,90后占44.9%,80后占32.4%,70后占5.3%,60后占1.1%;男性占37.8%,女性占62.2%。

受访者1501名,样本空间不算很大;但也不妨管中窥豹,参考价值是有的。年龄分布比较较合理,目前带娃正处进行时的多是80后与90后。多让当事人表示态度,更有说服力。

不妨选择部分调查结果,按比例的降序进行排列,78.8%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自觉管束好孩子;71.2%的受访者建议提前准备玩具、零食,减少孩子不安和无聊情绪;65.5%认为必要时可友善提醒家长但需避免言行过激;60.0%建议出游前加强孩子社交礼仪教育;50.7%建议选择与孩子作息相同的车次,增加乘车时睡眠几率;50.1%建议向乘务员求助;44.6%认为婴幼儿哭闹是天性使然,44.6%认为社会应对低龄孩子多一点包容;40.0%建议对孩子过分行为及时制止,避免影响其他乘客;38.8%建议必要时帮助家长安抚孩子。

本人是50后,没资格参与问卷调查。但身为人父,曾经带过孩子出游。还是可以谈点个人看法。

可喜的是78.8%,表明大多数家长认同自己应当主动自觉管束好自己的孩子。事实上,乘坐高铁的孩子千千万万,而调皮打闹导致纠纷的事件并不很多。虽然78.8%还是偏低了,但采取正确的实际行动者,应是超过了78.8%。显而易见,“高铁孩童吵闹”的焦点,不是熊孩子的喧哗打闹,而是其家长的态度和作为。孩子不肯久坐、静默,要动,要说话,是天性。仅仅44.6%意识到婴幼儿哭闹是天性使然,这个比例太低了,说明了解孩子天性的成年人很不够多。

关键是家长是否意识到,这将对邻座及同车厢乘客形成骚扰,引起不安,甚至侵权。焦点是家长是否在想方设法引导、教育、帮助孩子安静下来,减轻噪音。如果家长在努力,效果不太好,大家会谅解的。如果家长主动诚恳道歉,大家也会一起分析原因,提供建议,安抚孩子,管教孩子。请不要低估中华民族的友好、友善、友爱和容忍大度。看不惯的是熊家长,而不是熊孩子。

值得重申一句,熊孩子的背后是熊家长。受扰受害乘客并无“厌童症”“厌童现象”,并不“见童生厌”,也不是行使“多数人的暴力”。制造这些新名词的,是在带偏节奏。大家需要的是,熊孩子的家长要有正确的、合乎情理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希望带孩子的家长不要放纵、放任、不管孩子,而是要给孩子讲道理,要不时提醒孩子注意,要想办法让孩子减少对邻座的干扰。所以,40.0%的受访者建议对孩子过分行为及时制止,避免影响其他乘客,40.0%这个比例实在太低了。

我没见到这份调查问卷,是不是把“多选题”搞成了“单选题”,感觉有些比例数字实在偏低。除了上述的44.6%和40.0%,还有60.0%建议出游前加强孩子社交礼仪教育,50.1%建议向乘务员求助,38.8%建议必要时帮助家长安抚孩子,这些比例都太低了。我难以置信人们的认知度会这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