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安徽合肥一段家庭监控视频引发关注。

事情的起因,是小女孩不小心摔坏了自己的小提琴,大喊:

“妈妈,完蛋了!”

正当屏幕前的网友为接下来的狂风暴雨,替这名小女孩感到担心时,温暖的一幕发生了。

妈妈上前温柔地将女儿抱住,低声安慰:
“没事,遇到问题咱们想办法解决。”

与此同时,爸爸也没闲着,安静地查看女儿摔坏的小提琴,尝试进行修复。

犯下错误的小女孩窝在妈妈怀里,感觉很是自责:

“如果修不好怎么办?”

妈妈回答:

“修不好就只能换啦,你还有多少私房钱?”

小女孩不假思索说道:

“两三千。”

这时候,旁边的弟弟也站出来了,举手表示“我赞助20”。

那边爷爷更是大方,大手一挥喊道:

“我赞助2000!”

于是,刚刚还陷入自责中的小女孩,瞬间又变得开心起来,满满的都是幸福感、安全感。

一场风波消弭于无形,因为全家人主动捐款,他们还奖励整个家庭所有人一杯奶茶,小女孩和弟弟开心地跳了起来。

最后,事情还迎来了更令人意外的结局:爸爸真的将琴修好了,于是全家喝奶茶庆祝。

“暴脾气”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噩梦

“暴脾气”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噩梦

上面的视频冲上热门后,无数网友表示自己被戳中了,大家对小女孩拥有情绪如此稳定的父母表示羡慕。

“原来摔烂东西是可以不被责骂的。”

“长大才发现一个碗四五块,为什么会挨那么久的骂呢?”

按理说,父母本是孩子成长最坚实的后盾,家庭应该是让孩子情绪松弛的地方才对。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却是恰恰相反,无数孩子面对父母时总是忍不住的焦虑,生怕下一秒自己犯下“滔天大错”,惹得父母火山爆发。

之前社交平台上有个热点话题,叫做“易怒父母养出来的孩子”,下面是23万网友的惨痛回忆。

“极度不自信,好像永远无法接纳自己。”

“对外人讨好,对亲人易怒,最终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情绪稳定、好好说话,看似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简单到很多父母几乎都不会特别注意与孩子交流的态度。

但事实证明,能够做到这两点的父母屈指可数,无数孩子生活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暴脾气”的父母,成为他们成长的噩梦,一生挥之不去。

孩子是父母最忠实的“情绪垃圾桶”

孩子是父母最忠实的“情绪垃圾桶”

心理学中有一个“踢猫效应”:

一位父亲白天在工作时,被上司训斥了,心情很差,当他回到家看到孩子在客厅闹来闹去的时候,怒火一下子起来了,就训斥了孩子一顿。

孩子被爸爸责骂,自然也不开心,于是就狠狠地踢了家里的猫一脚,父亲的愤怒传导到孩子再传导到猫身上,最弱者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而在事实上,整个家庭里孩子才是“踢猫效应”中的最末端,作为家里的最弱小者,他们往往会成为被发泄的对象。

一旦父母情绪不够稳定,孩子就会被迫成为父母最忠实的“情绪垃圾桶”,哪怕想要逃避,也会无计可施、无处可逃。

亲子教育作家尹建莉曾经说过:

“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他造成七分伤害。”

归根结底,父母情绪不稳定,最遭罪的还是孩子。

家长如何控制好自身的情绪?

家长如何控制好自身的情绪?

心理学中的“费斯汀格法则”告诉我们:

“生活中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我们选择用怎样的情绪面对,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幸福感。

而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绪。避免将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我们可以利用以下3个小技巧:

1.保持对情绪的认知

我们必须要承认,面对人类幼崽,哪怕情绪再稳定的父母,也可能出现情绪失控。

但我们要努力保持对情绪的认知,当察觉到自身情绪稳定性出现问题时,在心里告诉自己:

“我现在很生气。”

能够保持对情绪的认知,是控制自身情绪的第一步。

2.及时对情绪进行处理

察觉到自己生气之后,别犹豫,马上离开会使自己继续发怒的环境,尤其远离孩子,避免一股脑地将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去,使情绪平复下来。

3.用行动代替对问题的抱怨

最后,问题既然已经发生,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等到情绪平复下来,我们可以用实际行动去代替对问题、对孩子的抱怨。

使孩子从自责的情绪中走出来,才能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老苗结语:

父母情绪稳定,是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土壤,也是滋润孩子一生的幸福源泉。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心中的“定海神针”,而不是“自带毒性”,将孩子越推越远。

今日话题:你平时会有对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刻吗?是怎样处理的?

我是老苗——一名80后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扎眼的男性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孕育问题,也请你关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