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昆山地名的来历

春秋时期,位于玉峰山下的昆山,地名娄邑。娄邑的得名,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时即建立娄县,为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直至东汉末才改属吴郡。昆山县始置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辖区与古娄县辖区相同,县治也在古娄城。

昆山地名的来历,与晋代陆机、陆云兄弟有关。

明〔嘉靖〕《昆山县志》载:“昆山高一百七十丈,周围七里,初名天马山。《舆地广记》陆氏之先葬地,而机云(陆机、陆云)出焉,人以玉出昆冈比之,故易名昆山。”《〔绍熙〕云间志》也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昆山在(华亭)县西北二十三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八里。”陆机有诗云:“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注引陆道瞻《圣地记》曰:“海盐东北二百里有昆山,陆氏父祖葬焉……”不仅陆机的诗中出现昆山的名字,文人潘尼赠陆机的诗中也写道:“昆山何有?有瑶有珉。穆穆伊人,南国之纪。”陆机、陆云在钟灵毓秀的山川原野养育下,成为一代文豪,被人比作美玉(瑶、珉),而昆山也以贤者易称,真可谓相得益彰。

陆氏是当时江东地区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孙吴时期,一门出了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陆机、陆云兄弟就出生在这样的簪缨世家。祖父陆逊封华亭侯,曾被授予大都督、丞相。父亲陆抗拜奋威大将军、大司马,文武兼备。陆机、陆云秉承庭训,在源远流长的家学中接受熏陶。尤其是陆机,精于诗文,工于书法,擅长武术。不仅才华出众,而且相貌堂堂,“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晋书·陆机传》),上马能驰骋疆场,下马能挥毫作书,这样的英才是历代所罕见的。

如果孙吴政局稳定、国祚长久,陆机、陆云兄弟会很顺利地参与军政。然而,晋武帝于太康元年(280)灭吴,南北统一,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年仅十七八岁的陆机、陆云被俘,后被流放至寿阳(今安徽寿县)。第二年,晋武帝见二陆年少而富有才学,动了恻隐之心,释放他们回到故乡华亭昆山。华亭昆山,现称小昆山。玉峰山下的昆山地名,是遥指二陆,借来一用,却初心不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二陆修葺了位于小昆山北山脚下的陆氏旧宅,在东北坡修筑了一个读书台,在这个景色秀美、远离尘嚣的地方潜心攻读,诗文唱和,度过十年春秋。这十年时光足以使他们完成知识的升华、艺术的锤炼,为后世留下《文赋》《平复帖》等旷世佳作。也许正是由于“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之已披,启夕秀之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他们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后来连唐太宗李世民也撰写《陆机传论》评价:“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晋太安二年(303),二陆被成都王司马颖所杀。临刑前,陆机神情自若,朝着小昆山的方向长叹道:“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他的《赠从兄车骑诗》,“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也真切地流露了内心的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昆山片玉一脉相承

陆机的《文赋》,是一件独具特色而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艺论著,以骈文形式,生动形象地分析了文学创作的过程,涉及文学理论中很多重要问题,被誉为中国古代文章写作理论的奠基性文章。从西晋以降,昆山出现了以归有光、张大复、梁辰鱼等为代表的诸多文学家,成为江南文学重镇,显然受到了陆机的影响。

陆机的《平复帖》一共9行86字,有两个字因纸张损坏脱落了,今天能看到的只有 84字,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镇国之宝”“墨皇”之称。他用秃笔写在麻纸上,“牙色纸本,纸古,隐纹如断琴。草书五行……此帖大非章草,运笔犹存篆法”(《墨缘汇观》)。纸寿千年,能保存至今已经是奇迹。由于信札是写给朋友的,在文字上并不拘礼,甚至省略标点,更为后世解读增加了难度。

《平复帖》与昆山也有特殊渊源。明万历年间,被大收藏家、昆山人张丑所拥有。张家为官宦世家,张丑的祖父张情是嘉靖年间的进士,曾在南京兵部任职。叔祖张意考取进士后曾官至山东副使,因触怒御史而罢职隐退,回乡后建造栎全轩。归有光为之写有《栎全轩记》。张家与吴中名家世族关系很密切,与苏州文徵明家族是姻亲。

张丑将《平复帖》悬挂在书房里,天天揣摩,甚至将书房命名为“真晋斋”,还专门写了《真晋斋记》:“乃因《平复帖》颜其斋曰真晋,诚重之也,诚慎之也……”他终于辨识出了其中的 14个字,并有了释义。到了清代,收藏家安岐试图在张丑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钻研了几十年,没有多认出半个字来,只好叹息:“其文苦不尽识。”

《平复帖》一直在民间和宫廷之间转手,后来被近代收藏鉴定家张伯驹购下。他舍命保护这件稀世珍宝,并于 1956年 7月将《平复帖》等 8件文物捐献给国家。从此它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启功先生认真研究原作,对残缺之处作出细致分析,不仅译出全文,还将偏旁残损的 5个字补读出 3个。释文大意是:“彦先身体瘦弱多病,担心他很难痊愈康复,刚得病时,如及时救治,不致如此。能维持到现在这样子,已值得庆幸了。现在又有儿子照顾,可以无虑了。吴子杨第一次来我家,没尽到地主之谊。这时临将西行,再来相见,言谈举止,器宇轩昂,与以前大有不同了。”

人们历来以“昆山片玉”比喻人才辈出。由小昆山至昆山,文化渊源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昆山迁治之议

二陆,无疑是昆山人文的杰出代表。然而究竟是哪个昆山,直到今天仍有所争议。“初名天马山”的昆山,无疑是指上海市松江区的小昆山,即当年陆机、陆云读书的地方。有人认为昆山县治曾经设在那里。明〔正德〕《松江府志》载:“昆山在华亭县西北三十里,梁置昆山在华亭昆山北。唐置华亭县,始移昆山县于马鞍山”,以后不少史志多沿用此说,竟以讹传讹。按照这种说法,梁代昆山县治在小昆山(华亭昆山)。150余年后的唐天宝十年(751),才移至马鞍山下。这构成了一桩历史错案。

《〔淳祐〕玉峰志》记载:“县有山曰昆山,陆机宅于山之阴。县本因山得名。今山乃在华亭而陆机后又居嘉禾。按唐天宝间始立华亭县,本昆山县地。《舆地记》: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割嘉兴、海盐、昆山三县地为华亭。《元和郡国志》:由是昆山有县之名,而山实在华亭。今隶境者乃马鞍山。故自娄县而分信义,自信义而分昆山,而自昆山而分华亭,至今犹号壮县,则昔之广袤尤可想见。”

《〔淳祐〕玉峰志》是昆山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史学界评价甚高。元《昆山志》、明〔弘治〕《昆山县志》取同样的说法。这一段文字叙述很清楚,昆山是一个“壮县”,管辖范围非常广袤,境内是有一座“昆山”的,在原隶属于昆山,唐天宝年间才设立的华亭县。县治则在马鞍山。昆山县名来历,确实与陆机、陆云兄弟有关。

证明昆山并未迁治小昆山,还有如下理由: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王世贞说:“昆山为吴属邑,中有山岿然,以是得名焉。故老曰:‘此马鞍山也。去华亭之西四十八里乃真为昆山。今以昆山为邑,故辱之曰小昆山,是故娄侯陆逊之孙机、云所读书处也。’然其实不能当马鞍山之半。又以地偏而水迂,不为使辀游桨所便习焉。”(转引自《〔嘉庆〕松江府志·山川志·昆山》)正因为县治设在马鞍山下,“不能当马鞍山之半”的阳山,才被称作“小昆山”。为了不至于混淆,南宋时期的昆山人、《中吴纪闻》作者龚明之则称马鞍山为北昆山。由于阳山和马鞍山所在地都被称作昆山,各有命名的理由,且载入有关文献,究竟哪儿才是昆山的治所,就容易混淆了。

小昆山一带,既无城池遗址,也无古老建筑。前几年,在小昆山以北的广富林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周代和宋元时期的遗存。根据出土文物推测,东周至两汉时期,这里有规模较大的聚落或城邑,以后便逐渐衰弱。这显然与“梁置昆山在华亭昆山北”并不契合。小昆山处于湖泖地区,历来风浪险恶,交通不便。即使到了明代,从苏州至松江仍然必须绕道吴淞江至唐行镇,再至松江。如果走娄江至浏河口,绕道大黄浦抵达松江,路途更加艰辛。前人为什么舍近求远,以如此“地偏而水迂”的交通条件设立昆山县治?似没有理由。

小昆山的山体构成为火成岩,石质粗劣,颜色褐黄,无形态可言。而玉峰山(马鞍山)出产的昆石,雪白晶莹,玲珑剔透,坚硬如玉,才足可以“玉出昆冈”相比拟。

〔嘉庆〕《大清一统志》记载:昆山“在苏州东七十里,梁置,并未言迁治。盖今华亭、娄县及青浦之境,本皆昆山地,故遥取以为名耳。”这段话也非常明晰。参加主编《大清一统志》的徐乾学是昆山人,他认为昆山县治在马鞍山下,并未迁移,却遥取了华亭昆山的名字。“遥取”一词,既形象,又简洁,表达得丝毫也不含糊。从古娄县到南宋嘉定年间,前后约有 1500年,吴淞江沿岸为娄县(昆山县)管辖。祖冲之于南朝宋大明八年(464)任娄县令时,辖区并没有变化,这包括了今天上海的大部分地区。华亭昆山也在其中。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始置昆山县。清《〔康熙〕昆山县志稿》说:“山以昆名,比之昆冈玉出,而县名从之。昆邑人文,自当以二陆为开先也。”陆机、陆云的影响力太大了,给人文历史增添了厚重的一笔。真正的昆山,其实是堪称神州大地支柱的昆仑山,人们历来以“玉出昆冈”来形容。昆山人借用了这个名字,也从未辜负这个名字。从二陆开始,始终人才辈出、人文荟萃、佳作纷呈、冠盖江南

其实,古娄县的治所娄城即梁代昆山县的行政中心究竟在哪里?历来也有争议。归有光《娄曲新居记》说:娄江,“古娄门外马亭溪是也。溪上复城,越王馀复君之所治,因之为娄县。”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却说“娄城,吴子寿梦所筑”,以防备越国和长江北岸淮夷入侵。娄城当在娄江下游近出海口处。《中吴纪闻》《吴郡志》等则记载:“《古图经》云:‘在县东三百步,今谓之东城者是也。’近岁耕者于荐严寺田中得城砖甚多,及箭镞以铜为之,识者疑其为春秋时物。”“娄县在昆山东北三里,一村落也。”首先要肯定,娄城是在昆山,而不是有些史书上说的“去县八十里”。在方位上,有人说东城在县东三百步(今集街一带),有寿梦所筑的土城。但《〔淳祐〕玉峰志》的记载很清楚:“今县东北三里,有村曰娄县,盖古县治也。”娄县村,也作娄下村,位于今同心村一带。那里曾建有娄侯庙,以祭祀三国时封娄候的陆逊(陆机、陆云的祖父)和张昭,元代时重修,并建有娄候坊。那儿是南朝梁代改娄县为昆山县的行政中心,一条东西向马路命名为娄苑路,是有依据的。

唐开元、天宝年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繁荣,昆山县治从东城向西南迁移至玉峰山下(今玉山广场)。因为玉峰山下是新迁的治所,后人就凭主观想象,误以为旧治所是在华亭昆山了。

昆山迁治小昆山之议,其实显示了昆山和上海地理相近、人文相通、风俗相同的血缘关系。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这形成了无可替代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江苏地方志》2021年第5期

作者:陈 益

选稿:宋柄燃

编辑:董 岩

校对:杜佳玲

审订:贺雨婷

责编:黎淑琪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