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里,农历的八月初一是“天医节”,老话说“天医当头,遇病不愁”,到底什么是天医?天医节和天医日有啥区别?

1·天医节的来历

相传,上古时期黄帝看到人们从出生、成长,再到衰老,在短短的一生里吃五谷杂粮,顶寒凉暑热,体喜怒哀乐,世代为各种疾疫所困扰,脆弱不堪、痛苦异常。

于是就开始推究自然变化的规律、观察天地五行的变化,记录阴阳二气对人体的作用等,最终和大臣岐伯一起商量着写出了《黄帝内经》,从此世间才有了医术和医书。

后来,黄帝又命人研究人体脉搏和穴位等,商议列出各种有针对性的药方,自此医术也开始得以流传。也因此,后世人们都把中医称为“岐黄之术”。

从历史文献中看,早在宋代以前民间已经存在祭拜天医的习俗。宋代《潜居录》中就有“八月朔,古人以此日为天医节,祭黄帝、岐伯”的记载。

可见这种习俗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很久,而“八月朔”,指的就是农历的八月初一

2·天医节有啥习俗?

在古代,从医者会在天医节举行相对正式的祭拜仪式,百姓们则会选择在这天祭祀天医、寻医问药,向天医祈福,求健康平安等,除此之外,还会记得做“天灸”和取“天医露”:

天灸:指的是在天医节的清晨,去田野中采集草叶上的露水,到中午时分用墨研成汁,然后用筷子蘸取点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和胸腹位置,称为“点百病”或“天灸”。

古籍《月令采奇》中也有“八月初一,以露水滴朱砂蘸小指,宜点炙,去百病”的说法。

集露:古籍中记载,八月初一豆棵上的露水,称为“龙汗水”,在清晨采集之后收集储存,用来做饭吃能医治百病。还有人用这种露水和老桃叶一起熬成“桃叶膏”,称可以治疗腹内郁积等,效果相当明显。

古籍中称:天医者,天之巫医也,其日宜请药避病,寻巫祷祀。古代人相信,有关“天医”的日子都具有医者“魔力”,寻医问药的结果也会与平时不同。

3·天医节和天医日有啥区别?

“天医节”其实就是祭拜天医,也就是怀念黄帝和岐伯的日子,一年只有八月初一这一个天医节;而“天医日”是依据“地支三合局”推算出来的,分布于四季,每个月都有。

地支的三合局,体现的是自然界中某一种力量从萌生到旺盛,再到衰退的过程,比如寅午戌三合火,指的就是火的力量萌生在寅,旺盛在午,衰退在戌的过程,就像人的一生要经历幼年、成年和暮年是同样的道理。

而所谓“天医日”,指的就是“三合后退”之日,比如火的力量在戌时已经衰退入库,如果能倒退到午,那就正在旺时;如果从午回到寅,那就是从旺时回到生时,也就是一切从头来过。

正如《历例》中所说:天医者,乃三合后辰,能使万物复生,损而复益。简单地说就是“如果时光倒流,一切都还有机会”。

因为天医日是由地支三合局推算出来的,月份就要按干支历来算。比如目前,从白露到寒露之间属于酉月,而巳酉丑三合金局,酉倒退就是巳。

所以酉月的巳日就是天医日,也就是八月初六辛巳、八月十八癸巳,以及八月三十乙巳这三天。

除此之外,古代人还总结出了不同月份的“天医方”,比如一、六和冬月天医在卯,二、七、腊月天医在亥,三月八月在丑,四九月在未,五月十月在巳等,称不同的月份向不同的方向求医效果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