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2023年宇航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晓仪式在第十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开幕式期间举行,洪刚、贾贺、刘志哲、王南、王晓波、叶春茂、郑大勇(按姓氏拼音排序)共7人荣获此称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宏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现场颁发宇航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7名宇航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均来自航天科研生产一线,他们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扎根科研、敬业奉献、担当作为,他们以实际行动,矢志践行科技报国之志,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展现了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航天故事。他们的品质与精神之光,闪耀在祖国大地,照亮了科技星空!

“最美科技工作者”是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联合开展的全国性学习宣传活动。中国宇航学会积极响应号召,联合学会各单位会员、分支机构以及地方宇航学会,广泛组织开展宇航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和学习宣传活动,激励和引导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深厚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刚,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研究员。他在担任长征二号丁火箭总设计师期间,创造了连续五十发成功记录,开拓了国际发射服务市场,并创造了中国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新纪录。他带领团队突破长征六号甲火箭固液捆绑、无人值守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纯液捆绑向固液捆绑的跨越,首飞当年即取得了应用发射的圆满成功。在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洪刚的逐梦航天之路还在继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他和团队研制的火箭还将越飞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贺,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他先后参与和主持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等多项国家重大任务的回收着陆系统研制工作。作为神舟十二号至十五号载人飞船回收着陆系统主任设计师,贾贺圆满完成了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的飞行任务,护佑航天员安全回家。作为回收着陆专业学术带头人,他建立了超声速降落伞设计理论和准则,实现了降落伞减速技术从亚声速到超声速的技术跨越和自主可控。红白相间的“神州第一伞”飘飘扬扬宛如飞天仙女的霓裳羽衣,中国人飞天逐梦的每一次凯旋都有“大伞”护航:回收铁军,功不可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志哲,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副总师,研究员。他是与芯片共舞的“芯青年”,在方寸之间建起高楼,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突破——在某国防装备领域,成功开辟大规模集成电路SoC技术方向,面对国外高端处理类芯片“卡脖子”问题,攻克军用场景下SoC芯片研制、验证与应用中的多项技术难点,十年磨剑形成领域通用的谱系化系列产品,在多个重点型号上得以应用推广,助力新一代装备形态和性能转型升级,用“芯片安全”保护“国家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南,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型号主任设计师,研究员。她完成重型运载火箭发射支持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和深化论证、大型液体火箭新型发射技术攻关等多项国家重大预研项目。她以饱满的斗志,仅用三年时间实现了三发不同方案的大型火箭发射系统验证试验的连续成功,多项技术填补了新型大型火箭发射的空白。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太空探索的舞台就有多大。王南正用实干托举新型大火箭腾飞,力探苍穹,中国火箭发展即将迎来崭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晓波,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项目总师,研究员。他是地面测控领域前沿技术研究者,主持FM遥测性能增强组合技术研究,彻底解决门限效应问题;主持某全空域多目标无人机测控系统研制;主持研制多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阵列测控系统。王晓波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一系列的关键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创了数字多波束系统成功执行靶场遥测任务的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春茂,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研究员。他围绕雷达目标探测与识别问题长期深入攻关,结合多型雷达研制,突破了雷达目标探测识别领域的多项核心关键技术。针对目标识别难题,提出信息一体化处理架构,是国内首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现成像与准确稳定识别。叶春茂和同事常年奔走于边疆、高山、荒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考验,为航天雷达事业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大勇,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他带领团队突破大推力氢氧发动机重复使用、起动控制、闭式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等,使我国运载火箭的低轨和高轨运载能力跃升至世界第二,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际飞行闭式膨胀循环发动机的国家。他推进成立低温液体推进技术实验室,氢预冷组合发动机等理论与概念研究,持续提升自主可控技术水平。经历过至暗时刻的郑大勇,更懂欢呼掌声背后的艰辛与不易,中国火箭发动机了不起,中国航天人了不起。

来源:中国宇航学会 供稿